B站《喜相逢》,“后浪”营销成功收官!
今年,B站风生水起。
跨年晚会,集结了知名UP主的同台演出,动画、古典、国风等多元素的碰撞与组合,让整个晚会焕发专属B站的特色,实现了在线观看8000万,官媒自发转发传播的出圈效果。
五四青年节,《后浪》来袭,前浪与后浪的争论,后浪内部的分歧,让B站再一次成为舆论风口,也由此,掀起了全社会“逐浪”的序幕。
520世纪告白节,B站推出《入海》暖心视频,配合毛不易的醇厚、孤寂的嗓音,一曲将众人拉到学生时代即将终结,人生陷入迷茫的情境之中,引人共鸣,催人泪下。
这回,借由11周年的时间点,B站发布了第三篇《喜相逢》,自嘲这回不“水”了。
趣味故事
激起观众观看兴趣
不是演讲,不是歌曲,这回的第三部曲,是一个趣味故事。故事可分为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吸引了观众看到最后。
第一阶段:相亲故事
视频开场,不是现在惯用的16:9的画面比例,不是1080P的高清画质,从画面上,率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相比之前两条片子的大片质感,复古情调十足的《喜相逢》稍显另类,让人不知所以然。
随着老爷爷和老太太两人的对话,了解到这竟然还是一个相亲现场。老爷爷面对老太太兴趣爱好的询问,抛出了视频正主哔哩哔哩。老太太对B站不理解,产生了到底是哔尼哔尼、噼里啪啦、哔滴哔滴的误会。
这一段的加入,就像是讲述最先B站面对的社会现状,从小众做起,总摆脱不了大众文化的质疑和否定。原著民对此深有体会,在视频中分享着“呷哺呷哺”“真实,过于真实”“我妈也读噼里啪啦”等的弹幕表示着对此现象的认同。
紧接着老爷爷为了挣点面子,说起自己会拍大片,这让老太太直接误会成了老爷爷是个导演,在支支吾吾的回应中,事情演变成了两天之内,老爷爷要拍出大片的情况。
第二阶段:“谍战”故事
镜头一换,画面切换成了大片质感,机器安装的咔呲声,子弹上膛的音效等,直接将影片塑造成了谍战大片。
老爷爷上B站学习如何两天拍出大片后,化身成间谍,伪装成狗仔、修电工、学生、节目现场工作人员、钟点工、伴舞等等,费尽心思,请求各位知名UP主为B站录句广告语。
视频使用谍战中潜入的“敌方”获取想要的信息的套路,以幽默、夸张的方式讲述了UP主在制作视频的千辛万苦、坚持不懈和精益求精。
同时还以不同品类知名UP主现身的方式,呼应了B站是个学习的APP这一主题,在满足新用户观众视听享受,激起下载B站体验一番的兴趣的同时,让老UP主们感受到被人理解的欣慰。
第三阶段:重复洗脑片段
视频最后,呈现的正是老爷爷辛苦拍摄的大片,所有UP主都说着一句相似的话“学____,上B站”,经过军事知识、财经知识、流行音乐、企业管理、时候桑美妆、法律、剪辑、特效、动漫、游戏等的品类信息的露出,直截了当地展示了B站就是一个学习平台的身份。
趣味故事的存在,反转风格的设计,激起用户的兴趣,成功留住用户让其观看到视频最后,最终记住了“你感兴趣的视频,都在B站”的新广告语。
Slogan焕新
以兴趣为导向,实现“破圈”成长
《后浪》的大火,在实现B站出圈的同时,视频中最后一句“与1.3亿B站年轻人一起表达自我,拥抱世界”也引发了前浪与后浪的分化和“对立”。
一
破“年龄圈”
即使没有《后浪》结语的“推波助澜”,B站在社会的认知里,也一直是年轻人聚集的社区,二次元爱好者的聚集地,如何实现向“学习APP”身份的转化?
以兴趣为出发点,借助“活到老,学到老”的价值观,重新定义“年轻人”。
视频中文案点出了“永葆青春的灵丹妙药只能是学习”的观点,即使年龄上已经不再属于年轻人的范畴,只要愿意学习、热爱学习,这样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像老爷爷一样,也能成为B站里爱玩、会玩的“年轻人”。
通过学习作为不同年龄层交流的的桥梁,化解了年龄这个现实因素对B站用户的束缚,实现了打破年龄局限,每个人都能在B站表达自我,走近科学、拥抱文化的价值观念的传递。
二
破“内容圈”
定位学习APP,是B站“开放、包容”价值观的落实,也是与其他娱乐平台的差异化定位。局限于小众的文化,让B站在主流文化的洪流中容易被淹没,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的发生,在保证ACG内容投入不少的前提下,保证属性不变的情况下,对其他品类内容的开放,对新用户的包容是必须的。
社区是B站的基因,美好社区的打造离不开多元文化的交融。就像11周年演讲会上陈睿所说的,B站是变了,不过是变得更好了。更多的用户的加入,让B站的优质内容源源不断,更多品类内容的加入,让B站社区文化更为丰富,让美好社区的目标得以实现。
老太太一直对B站的怀疑态度,在最后打开B站看到局座召忠的时候,也有所改观。
只有更多内容的加入,才能让这个二次元文化出身的社区在主流文化中更好的存活下来。而学习和兴趣正是很好地概括不同品类内容,弱化年龄隔阂,有助于B站不断扩大用户基数,解决现实问题的不错的立意点。
结语
后浪入海,与前浪喜相逢
第一篇《后浪》,更像是给社会中流砥柱中年人,即前浪看的短片。
在社会对B站都还一知半解或者存在误解的时候,年轻一代追逐兴趣爱好,发扬传统文化的生活的展示,让社会,或者说让老一辈的人知道,B站是什么样的存在,年轻人在B站玩的是什么。
第二篇《入海》,像是对《后浪》争议的弥补。
通过展示年轻人面临初步踏入社会的迷茫和焦虑,毕业与同学的分离、工作的忙碌、追逐梦想的不易,各行各业背后艰辛故事的呈现,深深触动曾是学生或者现在仍是学生的年轻一代。
第三篇《喜相逢》,将前浪、后浪通过学习串联在一起。
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B站,但是B站社区基因、创造者舞台的属性,不会因为年龄而将任何一个人排除在外。不管是前浪后浪,你都能在B站与你所感情兴趣的内容相逢,与同你有一样兴趣的人相逢。
最后这一篇做了一个很好的收尾,直接将B站用户年龄这个备受争议的点抛开,升华了B站在不同社会中的角色定位,让更多的人真正懂得B站,吸引更多年龄层的人群在B站相逢。
2、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4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