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拍恋爱防诈指南,脑洞比泰国广告还大
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和年轻人对话”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
当95、00后逐渐成为市场的消费主流,Z世代也带着多元化的个性和期待平等交流的心态走向社会。品牌想要成为消费市场的宠儿,抓住这波年轻人,才有机会掌握这个时代的话语权。
高德打车在最近就又发挥出品牌的趣味基因,直接拍了一出恋爱防诈指南,背后映射的是品牌年轻化的底层逻辑。
高德打车拍《恋爱防诈指南》
画风太清奇
从TVC到网络短视频,再到社交媒体上的互动内容,品牌们正不断探索着如何用情景剧、故事去圈粉,让每一个接触点都变成一个吸住消费者眼球的“磁石”。
基于此,高德开启了凉快出行节,并上线全新创意短片《恋爱防诈指南》,短片将打车中的问题与恋爱常见情景对应,有趣诙谐地传递高德打车的优势。
其中,短片把司机下车后仍计费比作前任纠缠不休,借行程结束就该一次结清的吐槽,引出高德整治下车后计费的功能。

第二个桥段中,将打车时的备胎司机与恋爱中的备胎对比,说明高德行程保镖保留当前司机同时呼叫更近司机的合理性,调侃恋爱不该有备胎但打车可以有。

还有行程中把司机绕路比作相亲中绕弯子的隐瞒,用打车和谈感情一样不能绕弯子的比喻,带出高德车费保镖在司机绕路时主动介入的保障作用。

整个短片用恋爱中的纠缠、备胎、绕弯等现象,类比打车时的计费、叫车、绕路问题,在幽默的情景对照中,让观众直观理解高德打车的各项优势。
从营销层面上说,这其实就是一次平台卖点的传达过程,区别在于其中的类比手法,把这一个过程变得更具趣味性,充分降低消费者对广告的抵触心理。
广告“放飞自我”
包裹在趣味之下的卖点传达
随着Z世代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品牌所面临的课题,便是了解他们的兴趣和喜好,真正地走进Z世代圈层,构建品牌和当下年轻消费者之间的情感对话路径。
高端打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卖点具象化,诸如行程保镖、车费保镖,直接化身成为真人“霸总式”保障用户权益,配合恋爱防诈的方式很容易让人忍俊不禁。

这种“整活”的营销方式,其实高德并不是第一次这么干。
早在2020年,高德打车就曾为宣传周三比价日带来了两支风格迥异的广告,第一则采用动画的形式,以动物的视角用谐音梗告诉用户低价显“鹅”易见、立“马”看见、“喵”的一眼就看到。
但在第二则中,品牌却开始将沙雕表现地淋漓尽致,不仅用泥石流般的吆喝让用户记住高德打车平台上的“低价”信息点,在画面呈现上更是以“蓝翔风”广告为主要基调,说是超越了原版都不为过。
片中还融合了各种表情包将日常生活中堵车、叫不到车等问题,配合夸张化的表现手法,在调动起用户激动情绪的同时,也恰到好处地通过流行梗博取了用户一笑。
二者的共同之处都在于“放飞自我”既视感,实在宣传卖点,但是包裹在趣味之下,这种一如既往用年轻人喜欢的广告风格做广告,反而可能吸引不少注意力。
互联网品牌之于产品力和服务的角逐
一支有趣的TVC,往往可以让品牌的营销传播事半功倍,快速地渗透到消费圈层之中,就如近段时间走红的网络热梗“City不City”、“奥德彪拉香蕉”,都体现出了趣味内容的强大传播力。
然而,高德打车拍《恋爱防诈指南》所构建的趣味性只是亮点之一,背后更多的是平台功能卖点的传达过程,活用年轻化营销逻辑实现注意力收割。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放在品牌上一点也不为过。
95、00后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个性的标签在这群年轻人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兴趣喜好,不少品牌所做的营销也逐渐变得喜闻乐见、契合当下用户审美。
过去的电视广告时代,很经常使用的是一种硬植入,就单纯的品牌名循环播放,要么就是一个卖点重复念,通过频次去强化记忆。
而现在的广告则更加注重用户观看体验了,毕竟循环着念的方式听多了也就烦了,甚至也可能让用户产生逆反心理,直接吵到眼睛了。
在当今的广告营销领域,消费者对传统宣传手段免疫力的增强以及审美疲劳的加剧,品牌们不得不寻求更为新颖、直接且具有参与感的沟通方式。高德打车一贯秉承的趣味性,实际上是一种品牌年轻化方式。这也是高德打车崛起的最好时机。

在打车领域,之前一直是滴滴一家独大,甚至“出门打滴滴”已经成为了一种下意识和口头禅,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滴滴腾出来的空挡给了很多打车平台机会,这也让高德瞅准了这一时机。
当然,打车领域依旧多极化,归根结底最后拼的都是产品力和服务,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互联网品牌一条不变的“公理”。
2、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4Ane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