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支付宝碰一下广告伤到了,成年人的崩溃只在一瞬间
去年六月份,支付宝“碰一下”正式上线,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数字经济的新范式。
4月24日,“支付宝碰一下”生态大会发布最新数据:自首笔交易诞生以来的321天里,“碰一下”已布局全国超400个城市,5000+品牌、千万商家接入,场景从支付延伸至点餐、开门、骑行、入住等共计300种细分场景。
在“碰一下”生态大会召开的同时,支付宝上线了一则TVC广告,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展示碰一下是如何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场景中,给用户带来便利,化解生活中的烦恼的。
单从支付流程来说,只需在手机解锁状态下,碰一下商家收款设备即可付款,“碰一下”支付相对扫码付款的方式的确更为便捷。但对于很多消费者而言,要改变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支付习惯,单纯的“碰一下”所带来的操作便利性的感知并不明显。
于是,广告选择从生活中人们所面临的一连串的麻烦切入,为“碰一下”寻找更深刻的价值点。
都说成年人的崩溃只在一瞬间,但是击败情绪的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而是无数件小事累积后的爆发。就像加班到深夜想扫一辆共享单车回家却扫不起,虽然只是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情,却成为了长期承受工作重压而导致情绪崩溃的导火索,让人烦躁又无力。

短片通过具象化的场景,以及情绪丰沛的旁白文案,将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麻烦情况进行戏剧化的演绎,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而理解在生活压力下减少琐碎事务的必要性。
夸张的剧情编排,以及情绪渲染,本质上都是为了让观众看到一些小麻烦所引发的“蝴蝶效应”,更有力地传达出,不要忍受生活中不必要的麻烦的观点,增强广告的记忆点和情绪感染力。

不难看出,虽然广告将生活中的麻烦事表现得很夸张,但目的却不在于渲染焦虑,而在于突出产品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的价值,能够从操作便捷性以及情感价值层面,感受到“碰一下”的价值。
尽管短片选取的都是比较悲催的生活小剧场,不过,在情感基调上,还是以搞笑为主,每一个生活切面,都安排了第三人的旁白,把具体人物的经历以及内心活添油加醋地讲述出来,随后突然转折,情绪激昂地号召用户“碰——!一下”,有点魔性了。

可以看到,“碰一下”的核心价值在于简化支付流程,将传统扫码支付的“解锁手机—打开App—展示二维码—确认支付”四步操作压缩为“解锁手机—碰设备—确认支付”三步。这种极简交互设计精准契合了用户对“无感支付”的需求,尤其适用于高频小额场景或用户注意力分散的场景。
作为连接用户与商家的桥梁,“碰一下”不仅是支付工具,更被定位为商户数字化运营的入口。产品通过“一碰即会员”功能,将支付与会员拉新、积分、优惠券发放等场景无缝融合,显著提升商户运营效率。支付宝还联合合作伙伴推出“碰一下+X”行业解决方案,覆盖点餐、智能货柜等场景,推动支付从交易终点向服务起点转型。
再回到广告本身,不难发现,广告的传播逻辑就是用戏剧化的语言,将碰一下的解决方案,转化为可感知的“为生活减负”的逻辑。
这种层层铺垫加转折的叙事方式,在很多台湾广告当中比较常见。
像是今年2月份,台湾宜家推出了为期一个月的「绝版品出清」折扣活动,并在官方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的一系列促销海报,吸引消费者选购心仪商品。
海报以简洁的文字和图形,描绘出生活中那些令人遗憾的场景,如观望股票错失涨幅、野餐公园被占等,引发观众共鸣。
01当你还在送早餐
学妹已跟别人吃早餐-潇洒转身,把早餐
跟你的爱收回袋子

当你还在再观望
股票已经破千了-
不曾拥有就不算失去
回到多功能书桌再读两本投资书

当你还在选口味
友善珍食已经被抢光了-让好洗耐用的碗
今晚陪你省钱兼练武(厨)功(艺)

当你还在考虑哪天休假
同事已找你当职代-飞奔回舒适支撑的床床躺平
才有面对的勇气

当你还在挑外卖送餐点附近已没有外送伙伴了-
幸好平时有空间收纳术
拿出私房零食垫垫胃

当你还在找遥控器
球赛已经逆转胜-
给遥控器啤酒零食手机一个家
随手都好拿

当你还在忙端咖啡
客户已跟别人签约-推车灵活移动还超能装
咖啡合约一次到位

当你想着该收拾一波
脚已被积木攻击
-
用附轮脚收纳盒轻轻一动将玩具妥妥归位
预防脚脚之灾

当你大包小包去野餐
公园已被小孩占领-有户外双人座沙发
顶楼阳台也能玩
宽敞设计,小孩坐好坐满也OK

每一幅海报在遗憾情境后,都自然而然地引出对应的商品,并结合场景给出使用建议,让消费者能够快速理解产品卖点。
而这样的层层铺垫,也在给观众传递心理暗示,让消费者联想到,在购物时犹豫不决,也会错失绝版打折商品的机会,从而激发购买欲。
不难看出,有效的营销传播需精准捕捉消费者的情感痛点,将产品功能巧妙融入生活场景,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叙事风格,把产品价值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情感需求,从而实现品牌与消费者的共鸣。
2、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4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