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广告玩无限流设定,这回直戳泪点
在大众的普遍印象中,金融广告往往是一类抽象、固化、刻板的形象,为营造出品牌的专业性,刻意制造出品牌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感。
但随着年轻一代登上社会消费舞台,大众价值观与意识逐渐成熟,传统制造距离感的方式并不能有效与消费者达成良性沟通。
依托这一底层逻辑,中国人寿最近也开始玩创意了,引入了近几年比较火的无限流的设定,背后是一次品牌暖心形象的搭建过程。
融入无限流循环设定
中国人寿《人生的第N次》暖心来袭
在这个感性与理性并存的消费时代,不少品牌开始注意到情感所蕴藏的潜力,并选择以“情感营销”来撬动流量,其实是巧妙地利用了“情感是人类本质上的弱点”这一现象。
中国人寿就上线了一支暖心大片《人生的第N次》,沿用无限流的循环设定,在废土世界遇上赛博外卖,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背后,却藏着一种暖心基调。
影片一开场,男主就穿进了无限流,今天他的工作是擦玻璃,但因为是高空作业,要接住一只鸟时自己的安全绳也松动了,在性命攸关之际,有人一只手抓住了绳索,男主幸免于难。
第二天的循环男主的工作是外卖员,在废土世界送外卖,送到一小女孩家里后得到了一瓶水的回馈,作为外卖员的他心里不自觉的就有一丝暖意。
第三天的循环是网约车的工作,送到站才发现后座是他妈妈说着回家吃饭,这时时间回溯,在第一次循环时,上面拉着的手是他妈妈的手;第二次循环小女孩递出去的手,也幻化成了母亲的手......

结尾文案给出点睛之笔:陪伴人生第N次可能,是背后默默付出的家人,也是一份温暖的保障,守护的承诺。
从营销层面上说,品牌通过引出无限流的创意,去打造一支暖心故事,在激发用户内心共鸣的同时,也把产品的利益点道出来了,无形中降低了一波大众对广告的抵触心理。
符号化表达
手链象征的中国人寿
其实短片的逻辑很简单,就是将中国人寿象征成了片中的母亲,成为子女的一种后盾和保障,尤其是里面和中国人寿logo一样的手链,看似没有品牌植入,实则植入地很有灵性。


而其中的循环流实际上就是保障的工种,比如第一下的高空作业,第二下的外卖小哥,第三下的网约车从业者,背后都可以有这么“一只手”提供保障。
这种无限流的设定在近几年比较火,很多品牌可以说都有稍微涉足,就比如2023年天猫打造的一出微电影《重启今日》,就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逃脱时间循环的悬疑故事。
片中的主角李循环因为一尘不变的日常意外陷入2月28日的一日循环,为找出时间奇点离开循环他做出了各种出格的破局尝试,却仍旧屡屡受挫。
本打算认命的他在小摊老人的指点下醒悟,通过日常滴点的改变让原本单调重复的生活日日焕新,最终顺理成章迎来了明天。
故事的前半段以夸张戏谑的悬疑剧情吊足了观众胃口,而在最终却以最温实平和的口吻阐述人生哲理:生活循环往复,却又时刻崭新。

不同于其他同类型的「时间循环」主题作品,《重启今日》的主角并非通过改变重要节点事件来逃脱循环,而是积攒了对日常小事的改变,由量变到质变才迎来了明天。
二者的共同之处都在于用故事去映射出特定的事物,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也正如短片主角一般,在日复一日地机械式重复工作和生活中陷入精神内耗,天猫所表达的正是拥抱变化,日日是新日。中国人寿则是提供保障,无论何时。
隐藏在故事背后的产品卖点刻画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无限流设定,无疑将观众带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情境之中,在不断重复的时间循环中,通过男主角所经历的不同职业角色,揭示的是现代社会中个体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时的心理状态。
广告的核心在于其深层意义的传达,即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扮演何种角色,人们始终需要一种稳固的支持系统作为后盾。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寿被赋予了“母亲”的象征性角色,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拟人化表达,而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隐喻:如同母亲般无条件给予保护和支持,确保每一个家庭成员能够在面临挑战时感受到安全与安心。这种深层次的情感联结有效地将品牌价值与消费者情感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强烈共鸣。
另外,《人生的第N次》也采用了叙事疗法的方式,借助故事讲述来帮助观众理解并接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潜在危机。

以男主角在不同工作场景下的遭遇以及最终获得救助的过程,广告强调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间接传达了购买保险作为一种有效应对策略的理念。这种方式相较于传统直白的产品推销更能打动人心,因为它触动了人类共有的对于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求。
换句话说,品牌不只是在售卖一份份保单,也是在传递一种信念——即每个人都值得拥有尊严和保障,无论他们的背景或处境如何。这样的理念无疑提升了品牌形象。
这在当下情感营销泛滥的时代,后半部分的反转让人更加印象深刻,相比于常规金融广告的平铺直述,故事化的营销思路往往更容易让人接受。
2、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4Ane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