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不city"火了,要被这些玩梗的文案笑死
上个月,一个叫做“city不city”的梗突然火了。这个梗源自于外国博主@保保熊 带妹妹游览中国时拍摄视频的口头禅,由于他说“city不city啊”“好city啊”(也可能是刺激不刺激啊)的发音过于魔性洗脑,因此在短视频平台爆红。

图源:网络
这个梗引发了网友们的争相模仿,很多知名艺人也加入到玩梗行列,甚至掀起了“city不city”的挑战。


图源:抖音
在网民们的演绎下,“city不city”成为了城市化、洋气、新颖,甚至是“刺激”的代名词。所以,这个梗几乎是百搭的,从旅游到日常生活,甚至是考完四六级,你都可以说一句“city不city”。
都说大火靠命,这个梗也多少带点。回顾短视频平台上萌芽、爆火并出圈的热词,似乎有相当一部分是那些发音魔性的表达,类似于“EGM“”哦嗯调”“恐龙扛狼扛狼扛”“长城,炮!”,有的是空耳口误的产物,听得人生理不适,有的却押韵和谐到过了头,洗脑能力max,如同魔音绕梁三日而不绝。
但相比于那些依托于网民从众心理和社交认同而得到传播的梗,这个梗以外国人视角宣传中国城市,用诙谐、幽默的形式展示中国城市魅力,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传播性质,也成为了文旅频道整活的高频选项。
在许多官号的点赞、转发和二次创作下,这个梗被拔高到了不属于它的高度。
传播力强的梗就如同营销东风,5G冲浪的品牌已经玩起了“city不city”的梗营销。
借着“city不city”这个梗的热度,瑞幸输送了一大批城市谐音梗文案,虽然大多数都是有些年代感的谐音,但是瑞幸巧妙地把这些城市的谐音和咖啡结合了起来,让人看了会心一笑。

之后,瑞幸又发布了2.0版本的城市谐音梗,覆盖更多的城市。

随着3.0版本的到来,逐渐出现了一些小众谐音梗。

可以说,咖啡与城市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咖啡品牌的广告,也是着力于营造写字楼、白领等都市氛围浓厚的意象,将咖啡打造成为休闲生活不可或缺的伴侣。
到后来,咖啡品牌缩减门店成本,可以外带的平价咖啡盛行,咖啡的主力消费者从白领延伸到更为广泛的年轻人群体。
虽然在各种网红博主的街拍大片中,拿着咖啡压马路能够拍出各种不同姿势的大片,仿佛成为某种街头文化的象征,但是大多数时候,喝咖啡已经不再“小资”,而是进入了我们抬头可见的生活中。
如果说“city不city”是城市化,那么手拿一杯咖啡,在城市的街头巷尾闲逛,又怎么不能说是“city”呢?
虽然“city不city”这个梗挺新鲜,但城市谐音梗并不新鲜。
今年早些时候,有网友发帖称“发小因取名过于离谱,在市场监管部门的预约办事大厅办理公司名称等记时被拒了”。
图片显示为公司登记(备案)申请书照片,在基本信息必填栏目,公司名称为“深圳不怕影子斜但能力有限公司”。

图源小红书用户:ID186652913
受到“深圳不怕影子斜”的启发,网友们搜罗出了一长串类似的名字,其中就有大家很多大家熟悉的城市谐音梗。

图源小红书用户:ID5478962509
城市谐音梗不稀奇,城市营销也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落实到品牌侧,它更像是一种“在地化营销”,强调挖掘城市和地域文化,深度结合品牌文化,实现与精细化人群的链接。
去年,“citywalk”成为一种年轻人的休闲潮流,压马路被赋予了更多仪式感,成为忙碌生活中的精神快充,在赋闲的时间里,慢下来,感受城市的脉动。
在成立十周年的节点,小红书在上海举办了为期11天的线下活动「马路生活节」,覆盖37条马路,共计200多场活动,囊括音乐会、艺术展、摄影展、潮流运动、纳凉市集、逛吃之旅等文娱活动。

在逛吃、游玩、观赏等活动中,发现城市的治愈一面,感受生活的美好。
小红书还把社区上的文化生活体验、潮流趋势搬进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打造了大型的艺术策展、打卡装置。
这场「小马路诗歌展」,把很多小清新的诗歌文案送到了街头巷尾的各个角落,以细腻、文艺的小诗,触动观者的心弦,成为行人不期而遇的惊喜。

同样很热衷于在地化营销的品牌还有蜜雪冰城,而蜜雪冰城的方式有些独特,就是时常充当“gai溜子”的雪王,不是出现在别的奶茶店门口干架,就是在哪座城市游街。
去年冰雪季到来以后,哈尔滨旅游持续升温,雪王早在一个月前就进入了冰雪大世界看冰雕,刷了一把存在感。

图源:小红书用户@蜜雪冰城
在内地当惯了街头霸王,到了香港,却化身“孤身走暗巷”的雪王,给人一种躬身入局的感觉。

图源:小红书用户@蜜雪冰城
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文化中,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诞生一个热梗,热梗的存在意味着新的流量,却并不一定意味着新的营销风口。至少,在城市营销的这个命题上,可替代的形容词很多。
文中海报来源于:各品牌官方社交媒体账号
2、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4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