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 第三季度出圈案例TOP5,看品牌如何俘获人心
广告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广告的狂轰滥炸让用户对广告的免疫力越来越高,受众越来越难被说服,直接忽略或者拒绝成为大多数用户对待广告的一贯做法。
营销能否吸睛,关键取决于品牌的玩法和方式。2024年第三季度已进入尾声,今天就来盘点一下,近期有哪些真正抓住消费者眼球的出圈案例!
01
秀发科技的具象化表达
潘婷×非遗发绣打造穿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近年来,随着群体情绪与文化自信的叠加,让国潮的势头势不可挡,且不断派生新意。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与日俱增。品牌在营销上与传统元素做关联,不失为一记“高招”。
基于此洞察,潘婷携手非遗发绣传承人周莹华老师,呈现令人惊艳的发绣作品《簪花仕女图》,并在线上发布了一支极具价值感的品牌发绣大片。
所谓发绣,即是以发丝为先,织绘刺绣,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作为传承千年的中华文化瑰宝,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传统发绣苛求细、柔、韧、亮的原生发丝。只有最高品质的发丝才能被用作发绣一一意味着头发的弹性、韧性、柔软度、顺滑度与亮泽度都必须高标准。
而此次潘婷与非遗发绣的跨界,区别于传统的繁琐和耗时的原料处理工艺,原材料用的是通过潘婷三分钟奇迹系列修复过的发丝,通过高效修护科技,在极短的时间里让发丝达到弹、韧、柔、顺、亮,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弹韧与光泽,达到了发绣需要的严苛标准,远超传统处理工艺的效果,让每一缕秀发都能够在丝帛间重获新生。

这不仅是潘婷一种秀发科技的实力见证,同时也以发绣作品《簪花仕女图》打造了穿越时空的艺术对话,无形中打开了传播的阀门,成为了近期最出圈的案例之一,而这背后,体现了品牌两方面的策略洞见:
1、聚焦传统非遗文化,尽情释放艺术因子

科技与艺术的交融,赋予了传承更多的可能性。潘婷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不单是品牌价值得到了有效凸显,也让传统发绣文化进入更多年轻人的视野,助力非遗传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自然形成一股“营销合力”。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写到:当代社会,消费早已从经济概念转变成了文化概念。换而言之,年轻人愿意为兴趣消费的前提是产品背后的价值符号能够与自身个性价值观高度契合,在同频共振中实现用户的价值满足。
不难发现,潘婷以非遗文化作为突破口,去诠释“让奇迹发生”的大主题,尤其是在时下“传统文化热”、“国潮热”兴起的大环境,品牌很好地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做营销,与用户“打成一片”。
2、女性力量的细致诠释,深度链接目标客群
在考虑国潮跨界营销时,“契合”是根本原则。如果只是单纯的“挂名”,那么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高明的国潮跨界,一定是二者的双向沟通和价值共振。
簪花仕女图的时代,是女性自信、自由,追求美的时代。其中描绘了盛唐时期贵族妇女的生活情景,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优雅与闲适。与潘婷给现代女性的奇迹能量异曲同工。在深度链接目标客群的同时,也使得营销整体浑然天成。
不仅如此,潘婷还打造了一场奇迹沙龙对话,邀请到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WMF亚洲区国际顾问委员会创始人梁周洋女士、编剧导演、剧集《我的阿勒泰》导演滕丛丛女士,以及传奇乒乓球运动员倪夏莲女士,从她们的视角去讲述何谓女性力量,分享奇迹时刻,与受众达成精神的回响。

就如倪夏莲所分享:人生就是一场既要勇攀高峰、挑战不可能,又能品味沿途风景、享受幸福旅程的壮丽冒险。61岁的她依然能够闪耀奥运,不留遗憾,她诠释了奇迹的另一重含义——人生的无限可能与潜力。
不论处于什么年龄和人生阶段,只要坚信自己有潜力可以挖掘,那就是一种强大。这种女性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追求梦想的勇气,无形中鼓励每一位参与者发现并释放自己的内在力量。
这不单展示了女性面对挑战时的智慧与韧性,也透露出潘婷的一种期盼和倡导:希望能够激发更多的女性勇敢地追求自我成长,每一位现代女性都可以是自己的“奇迹创造者”。
02
玩转social营销
雷军开小米su 7表演漂移
自从小米宣布进军汽车行业以来,雷军的名字就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一些比较皮的网友就开始在线催雷军表演漂移。
小米su 7正值热度时,为回应粉丝催雷军表演漂移,没曾想雷军真的交了作业,发布漂移视频。结果就瞬间引来了粉丝的应援和调侃。
有些比较逗的就说这是《飞驰人生3》——主演:雷军。然后有网友说应该要国际化一点,应该是:飞驰人生3之速度与激情。

这其实也是粉丝经济的运用过程,巧妙地将雷军个人IP魅力与品牌价值相结合玩转social,在加深粉丝对雷军个人的好感的同时,增强大众对小米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03
靠“撞脸”接代言
伊利×鲁豫下场接梗
前段时间落幕的巴黎奥运会,其logo在设计上巧妙结合了奥运圣火、金牌以及法国的拟人化形象「玛丽安娜」(Marianne),本来看的挺正常,但却有网友直言说巴黎奥运会徽撞脸鲁豫,一旦接受这个设定,似乎就再也回不去了。

嗅觉敏锐的伊利随即官宣陈鲁豫为巴黎观赛大使,还发布了一支广告片,以魔性洗脑的短片风格为官宣品牌大使进行趣味化演绎。
影片通过电视机、报刊亭、户外大屏等不同场景的切换,来展现巴黎奥运会这一盛事在国内的高关注度和高传播度。无形中也让伊利进入了大众视野。
正所谓官方玩梗最为致命,品牌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从网友玩梗到品牌接梗的灵性转变,真正融入年轻人的语境,特别是在巴黎奥运会这种自带流量的节点下,发扬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精神,既把热梗化为品牌热度,也加深了消费者对品牌有梗会玩的印象。
04
把TVC做出质感
蒙牛×张艺谋诠释“要强” 梦想
巴黎奥运会开幕之际,蒙牛携手张艺谋导演团队联合出品首个开幕主题片,用一支拥有顶级审美、调度、文化色彩和运动信念的TVC,让世界看见中国人的要强。
影片可以说是兼具艺术视角和文化底蕴,贯穿始终的白色幕布被蒙牛赋予了多重含义,从内蒙到巴黎,可以理解成一条牛奶河流暗示着蒙牛的来处,也可以理解为长长的银幕投射出百年奥运的历程,去诠释一种“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

这种大制作、大场面,直观上给人大气磅礴感,一方面用“要强”精神关联起了奥运和蒙牛,达成一种立意上的流畅化、一体化,另一方面也借张艺谋IP,以质感圈粉用户,扩大声量。
05
以城市名为引
瑞幸打造俏皮谐音梗文案
因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行后,大量外国博主来中国旅游的视频火了,「City不City」由外国人口中说出来太喜感而成为热梗,而瑞幸则抓住这波「City」的流量发布系列城市谐音梗海报,带领大家云打卡各个城市门店。
其中的文案让人忍俊不禁,但又好像挑不出什么毛病,比如有“宁波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深圳不怕影子斜”、“怎么可以好喝到这个成都”、“请帮我开厦门”......每句文案看似有点无厘头,但仔细读起来却也别有韵味。



品牌巧妙地借力“City不City”的热梗,融入年轻圈层制造“癫感”,在引发粉丝的自发互动与讨论的同时,加深了瑞幸有趣会玩的品牌形象,本质上也是抓准了时机,发挥出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效果。
写在最后:
Z世代逐渐登上社会消费舞台,“个性”、“独立”、“好玩”成为这一群体的主要标签,相较于常规的卖点广宣,与年轻人建立稳固的情感链接是营销的关键所在。
尤其是在时下百家争鸣的品牌营销环境,如何玩的出彩,还在于创意上的把关和考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恰到好处的营销玩法和方式,无疑是品牌出圈的强劲“催化剂”。
2、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4Ane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