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大白!滴滴大动作不断,原因竟是......
今日#滴滴正式提交IPO招股书#的话题冲上热搜,作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工具之一,滴滴各类动作一直备受瞩目,现下即将上市的消息更是引发众人热议。
联想到前几日滴滴拼车改名,并联手滴滴特惠快车、滴滴专车,一同上演了#滴滴打滴滴#大战,营销不断,人们不免猜测这是不是上市前的准备动作。
改名对品牌来说是大事,这意味着先前积累的品牌印象将面临失效的问题,那么滴滴是如何最小化这一消极影响,成功联动三者为品牌造势,将品牌影响力大范围提升的?答案是,结合“内卷”趋势,群众吃瓜心态,以一场不嫌事大的内部比拼展开。
一题三解
花样百出引热议
事件还要从背景,滴滴特惠快车官宣白敬亭为特惠出行倡导人,并将6月定为特惠月说起。
全民618消费热情大涨,疯狂填补的尾款掏空了网友们的钱包,未来将如何省吃俭用成了话题的重点。
而作为出行必备工具的滴滴,6月2日以滴滴特惠快车业务作为优惠主战场,发布6月全月特惠打车6折起的消息,并邀请白敬亭助阵,此等薅羊毛的好事,网友奔走相告。
6月3日,白敬亭的亮相还附带一则问答式的创意TVC。短片强调滴滴特惠快车没有穿制服的司机、司机没有标准的问候、专备的水等等额外服务,因而乘坐滴滴特惠快车是从A点到B点十分优惠的出行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通说自己什么服务都没有的广告内容之后,滴滴特惠快车知道消费者此时对特惠快车什么都没有可不可靠的怀疑,末尾特意露出安全送到目的地的文案,令只求安全实惠,不求服务多金贵的务实型消费者放心接受这波安利。
强调优惠便宜的方法多种多样,为何专挑额外服务入手,并且这些服务还都是自家滴滴专车所强调的收费服务,这不是砸自家兄弟的招牌?
充满“挑衅”的短片成了整个PK的开端,滴滴专车不甘示弱,进行了回击。
特惠快车里吐槽收费的点在专车的回击视频里,成了一个个专车自豪的优势所在,对自己的一顿“猛夸”颇有种转移目标,将不优惠的认知转为值得花费的观念。
对于出行不仅讲究安全,更强调舒适、舒心,愿意为服务花钱的精致消费者,这样的细节服务更合心意。
看到特惠快车吹捧自己特惠,滴滴拼车随后也坐不住了,加入对战之中。依旧是A到B怎么最便宜的问题,拼车给出新奇解题思路,没额外的加钱服务,但有额外的拼友分担车费,出行更便宜。
没有最优惠,只有更优惠,滴滴拼车这一击,似乎直接将滴滴特惠快车与滴滴专车“打败”,成了出行最优解。
一题三解,滴滴“兄弟们”互相叫板的联动营销,网友看得直呼过瘾。便宜是相对的,以拉踩同行竞争对手的方式或许难保恶性竞争的嫌疑,但是自家“兄弟”间的比拼,却反倒有一番在用户面前的“争宠”意味,满足用户备受重视的优越感受,也满足其吃瓜看戏的娱乐需求。
三者比拼,谁输谁赢,网友们争论不休,在#滴滴打滴滴#的话题之下,网友对此争论不止。
造势妙招
滴滴玩转social营销
撇开表层营销打法,其实滴滴专车、滴滴特惠打车、滴滴拼车此次的营销围绕的是福利放送,用户可优惠打车的信息。
滴滴特惠打车的优惠是整个6月车费6折起,新用户首单还可更便宜;滴滴专车曝光6月每周234为“全民升舱日”,同样6折起;滴滴拼车则是分享诸多优惠券,拼车成功最高满减40的优惠。
可以说,整个6月不论是快车、专车、拼车,用户都能薅到羊毛,享受到优惠。实在的优惠自带吸引力,滴滴此番不使用“内卷”打法,相信依旧能靠优惠收割用户芳心。
那么设置“滴滴打滴滴”事件,滴滴究竟有何用意?
一、答疑又解惑,实现用户拉新
优惠对于真实用户来说的确是极具诱惑力,自带吸睛力,但对于潜在用户来说,心中的疑虑不打消,依旧难以迈出行动的步伐。
为何同样是滴滴打车,价格有差?价格差异基础服务是否到位?打车之时又该如何勾选?
滴滴此次联动营销,用户在看戏吃瓜的同时,不经意间了解到了三者各自的优势,对其价格的不同但实际都是其特色下最优价格的认知更加深刻。用户完全可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相应优惠的出行方式。
二、趣味赢好感,信息自传播
除开内容上的构思,传播层面的资源利用实际上也是营销有看点可下功夫的地方。没有品牌会拒绝自然流量的汇聚。
滴滴专车、滴滴特惠快车、滴滴拼车都是滴滴提供的出行服务,某种意义上讲,它们也是彼此的竞争者,通过这样一场大PK, 既制造了矛盾冲突,颇具看点,又发挥了三者自身的影响力赋能品牌,建立滴滴努力为用户提供又好又便宜的服务的亲切形象。
玩转Social营销,滴滴短时间内以个性化的传播引发了人们对事件的自发关注,提供给了品牌细分服务植入更广泛人群的机会,为营销转化制造可更多能。
营销新范本
滴滴占领用户心智
联动营销讲究的是多方共赢,Social营销讲究的创意内容、品牌形象、用户兴趣的三方契合。相比与一味强调联动的一方的存在感而忽视另一方,过于强调网感而忽视品牌存在感,这些都不利于实现营销最终赋能品牌的目标。
在内容端,滴滴每一支广告片都立足于自身的优势,从服务细节上对标联动对象,服务不同但是价格实在,准确的参照物,充分凸显特惠快车、拼车、专车各自的优势。
同时,冲突是事件收获“自来水”的一大妙招,滴滴三部短片在内容制作上故意放大矛盾感,挑衅意味正中网友猎奇心态。
当网友的好奇心被无限的放大,那么一旦参与其中,黏性就会很大。滴滴内部如何“打架”的噱头足以吊足网友胃口,后续参与度与话题热度自然节节攀高。
而在品牌端,三个产品的不同优势体现出了滴滴细分市场,细化服务以适应不同用户需求的用心,随着营销覆盖面的扩大,这一印象也随着在用户心中扎根。
过往滴滴拼车服务改名“青菜拼车”,颇有剥离滴滴其他服务对拼车的影响的意味,虽然名字引发众人的吐槽,但在滴滴顺风车事件后的确并非受到过多影响。
而在此波动作之下,人们对专车、拼车、快车服务滴滴都能一站式满足的认知,为滴滴建立起明显的品牌认知区隔,想要省钱选择滴滴特惠快车,想要额外优质服务选滴滴专车,想要便宜环保选滴滴拼车,在滴滴总有一款适合你的特征人们深刻记忆。
相信滴滴未来不仅在服务上,更会在营销上继续带给我们惊喜,我们拭目以待。
2、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4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