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女生”“女神”代号,今年的妇女节营销有点不一样
今天是国际劳动妇女节,首先祝所有女性朋友妇女节快乐!
在大家都在庆祝妇女节,为妇女节半天假期欢呼的同时,#妇女节 不是女生节不是女神节#话题冲上热搜。
事情起因是,在妇女节当天,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曾说过的话被人拿了出来,具体内容为,“我是不认女生节的,甚至我并不鼓励大家过女生节。我们现在连妇女这个词都不想用了,女神这个词在我们性别平等里讲,它是个反向歧视。当三八妇女节变成了一个消费主义的狂欢,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女性真正获得了权利?”
就是这段话引起了网友的激烈讨论。
有人对沈奕斐的话表示赞同,认为“只是商家的噱头罢了,原本女性的节日非要将其变成‘女神女生购物节’”;但也有网友认为这样的说法有点上纲上线,认为女神、女生本身就是赞美之意。
其中,最大的争论点就是女性的称呼,妇女?还是女生,女神?
妇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其定义为成年女子的通称。
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其定义是未满14周岁的女性为幼女;满14周岁(含14周岁)的女性为妇女。
古言中提到,女者,指未婚女子;妇者,指已婚女子,故妇女泛指女性。
回到妇女节本身,国际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men's Day,简写IWD)全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United Nations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day)。妇女节本身的特殊含义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
当女生节、女神节的称呼被广泛讨论时,也正是说明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独立,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女生或者女神。
这样的改变同样体现在广告营销圈内。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三八妇女节策划,已经很少看到“女生节”、“女神节”相关的广告营销了,转而将目光锁定在维护女性权益上。例如近期的出圈广告,七度空间的“黑袋空间”表达冲破黑袋的束缚,看见本就属于女性的自在。通过活动,让更多女性相信“买卫生巾,不用黑袋也可以”。
再例如,前段时间美康粉黛的反捐卵广告,以“不珍惜口红”为开题,在包装侧面留下了这样一段深刻的文案,短短一段文字便能感受到“girls help girls”的力量。
由三八妇女节营销联想到范围更广的女性营销。近年来,女性力量以及女性消费的崛起为女性营销奠定了良好的温床。随着近些年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随之提升,而社会对女性,以及女性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都跟以往截然不同。
女性从过往繁重的家庭事务中逐渐释放出来,拥有更多自己的时间、空间,以及经济能力,这让女性群体有更多的消费机会。其次,女性可以对于美有了更多的追求,人们对于“美”的定义也越来越多元。
这两方面的发展也让“女性营销”在近些年成为营销领域的热点。
社会的进步发展,让女生权益进一步得到解放的同时也无形中加大了其社会负担,在此情况下,女生对于感性需求会更大。因而品牌在面对女性消费角色时,除了产品实用性之外,更应注重片品牌与女性消费者的情绪价值,审美诉求,文化内涵之间的表达。
三八节营销,从女性到个性化的“女生”、“女神”再到“妇女”,营销趋势的改变反映出当下女性对于品牌的审美、文化内涵的追求,品牌只有顺势而为,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心。
2、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4Ane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