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哭了!江苏银行实力演绎“鸡爹”辛酸史
“生命不止,鸡娃不休。”
这两年经常听到有人提“鸡娃”这个网络流行词,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不停让孩子去拼搏。
普通的家长还在“鸡娃”,聪明的家长已经拥有“高度的自我管理意识”;普通的孩子还在被动努力,聪明的孩子已经早早学会“鸡爹”。
“鸡爹”到底是怎么个“打鸡血”法儿?看完江苏银行发布的这支剧情向微电影《富爸爸计划》,你就知道答案了!
三代人、两种观念、一本存折
演绎中国式“富爸爸”
十五周年之际,江苏银行发布了一支广告微电影,以主人公苏志才的第三视角,把时间拨回三十年前,从爷爷和父亲的故事开始,娓娓道来“富爸爸是如何诞生”的来龙去脉。
微电影开篇,志才的爷爷苏建国和爸爸苏有理,就在象棋桌上对弈,暗示这两人的矛盾与冲突,一上来就将情节的戏剧性拉满,吸引观众往下一探究竟。
原来,苏爷爷和苏爸爸理财观念有很大的不同:爷爷偏向于稳妥地把钱存在银行里;爸爸则更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大的理财方式,比如,购买国债、基金、股票等。
这一老一少,从90年代开始,就因为理财观念不合,而经常发生摩擦和分歧。
有了孩子之后,苏爸爸赚钱的心情日益急切,为了孩子以后能过上更好的生活,秉烛夜读,学习理财知识。
这里一句台词:“我不富的原因是因为我有孩子,我必须富的原因是因为我有孩子”,更是说出了多少家长的心声。
制定了「富爸爸计划」后,苏爸爸在基金股票上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多,逐渐走向失控,与此同时爷爷和爸爸之间的冲突也越演越烈,故事的矛盾冲突临近一个爆发点。
2008年,金融危机,股市暴跌,苏爸爸的炒股生涯宣告失败,赔得血本无归。
父爱无言,虽然平时苏爷爷和苏爸爸争吵不断。但就在父亲一蹶不振的时候,爷爷默默地拿出了自己的江苏银行存款,帮助儿子渡过难关。
自此之后,年纪渐长苏爸爸的理财观念开始慢慢转变,走向了稳健,苏爸爸和苏爷爷的关系渐渐缓和下,志才也在日复一日的成长中理解了爸爸的付出。
小时候,父亲和爷爷教会志才理财的观念,而如今,学成归来的志才,送给爸爸和爷爷买了智能手机,教会他们使用江苏银行的APP进行理财。
父亲的“富爸爸计划”旨在给予孩子物质上的富足。但透过微电影,我们也可以看见:这里的“富”更多地是指向精神上的富足,就像文案中反复提到的“知识就是财富”。
苏爸爸和苏志才在这瞬息万变的日子里慢慢长大,开始理解了父亲。每一位观众透过苏志才的视角,也能够感受到:无论是穷还是富,爸爸都已经尽自己的努力,给了孩子精神上的富足。
三组对立冲突
内核是深层次的统一
在微电影的开篇,苏爸爸和苏爷爷棋桌对弈,将紧张对峙的氛围铺开。仔细挖掘,这其中实际上三个层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层:两种理财观念的对立统一。
爷爷苏建国的观念是比较保守,在他看来,钱应该存在银行,“把钱存银行那是为了支持国家建设”。
而父亲苏有理的经典语录就是“你不理财才不理你”。股市、国债、基金,什么新鲜玩意儿都要试一试,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才有收获。
两个人实际上代表了稳健型和激进型两种不同的理财风格。
然而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苏爸爸站在风口上炒股大赚特赚,遇到金融危机便亏得血本无归;苏爷爷把钱存在银行虽然收益不高,但胜在能够抵御风险。
实际上两种理财观念各有千秋,而苏志才结合了爷爷和父亲的观念,最后他打开江苏银行的APP,向父亲和爷爷展示中庸的理财观念,也是江苏银行告诉大众,我们能够为您均衡收益与风险。
第二层:两代人价值观念的对立统一
爷爷苏建国,是国营厂的老会计,江湖人称铁算盘,是建国初期,稳定搞建设一代人的时代缩影;
爸爸追逐潮流的追风少年,勇于尝试新鲜事物,是改革开放南下经商这一代人的典型代表。
两人所处的时代和身份都非常的具有代表性,苏爷爷和苏爸爸观念的冲突也是时代在前进,人们的价值观念再不断地随着时代发展改变的一个具象化的呈现。
随着小孙子长大,时代价值观念又有了新的变化,这也显示出江苏银行不断紧跟时代潮流,创新发展,走向年轻一代。
第三层:两种父爱的对立统一
在这个故事里,江苏银行刻画了三代人,两对父子,和永恒不变的爱。苏爸爸的父爱激进励志,苏爷爷的爱稳重如山,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为了孩子的父爱始终不变。
而江苏银行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冷冰冰的金融理财机构,而是充当了沟通调和的角色,去调和两代人的语言难以阐述的亲情。无论是存折还是APP,都是父子间无言的沟通桥梁。
用产品连接温情
用品牌书写时代议题
大多数人谈及银行理财,往往首先都会想到“理智””、“严肃”等关键词,很难以将其和“温情”连接在一起。
理财虽然是冰冷的,但理财的主体——人却是“感性”的。一张张存折背后,其实是一个个家庭对于未来的寄希与憧憬。
▶ 江苏银行这支微电影的洞察之深刻,就在于基于理财本身存在的“风险与机遇”的矛盾提炼创意点,挖掘理财观念冲突背后的代际价值观冲突。
江苏银行这支微电影颇具同理心的演绎,不再聚焦于投资率、回报率等等冷冰冰的数据,而是江苏银行走进一家三代。借这样一个真实而生动的故事,以小见大,传达出江苏银行守护每一个家庭的幸福。
▶ 与此同时,随着90后乃至00后步入社会,如何与新一代用户对话沟通,如何提升在年轻一代消费者心中的好感度,也成了银行界需要思考的问题。
而从前,爷爷给了父亲老存折,而现在孩子送给父亲一部新手机。父母是孩子的理财启蒙,孩子长大后又进行知识反哺。
这样的循环逻辑,恰好扣住了当代年轻人长大后,理解父母,回报父母的愿景,透过微电影表达出年轻一代的心声。
▶ 不仅引发情感的深层共鸣,细观江苏银行这一支广告微电影,更将品牌、时代与个人命运相连,与时代达成精神的回响。
微电影中,苏家一家三口经历的时代侧面叙述了江苏银行的发展历程:
从1949年由地方军管会和人民政府接管;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在2007年,江苏银行合并重组后,正式挂牌开业;经历了08年的金融危机,再到如今建设特色化、智慧化、综合化、国际化的一流商业银行。
而这一过程也是江苏银行始终陪伴身边,与用户共同成长的过程。
江苏银行用品牌回应时代,深入“代际沟通”的社会议题,打造了一支颇具时代特色的品牌微电影,与时代精神相呼应,让品牌价值再一次得到升华。
2、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4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