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改编《知否》大火,为防诈骗操碎了心!
近日
一个警察改编版“知否”MV大火!
一对年轻男女长亭结缘
却连番落入诈骗圈套
......
▼
《知否知否,这是骗子的计谋》
警察防诈骗大型古装剧
防诈骗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虽然宣传科普不断
但总有人被骗子套路
就像视频中的花式骗局
让人防不胜防
中介公司诈骗
☟
每年都会有找工作误信黑中介被骗的事件爆出,骗子往往是抓住求职者迫切想要得到工作的心理,搞文字游戏弄虚作假,或者干脆钱一到手就消失。
正值春季招聘,各位求职的朋友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谨慎再谨慎!
恐吓电话诈骗
☟
这算是比较老套的诈骗手段了:假冒执法机构,称被害人的账户疑似违法,利用被害人的恐慌心理,骗他将财产“转移”。
遇到这类事件,不用理会,或是第一时间寻求相关部门的帮助,而不是听信骗子一时的花言巧语。
产品推销诈骗
☟
产品推销诈骗一般针对中老年人居多,他们判断力不高,子女不在身边的空虚感也容易让“热情”的骗子乘虚而入。
就像春晚蔡明、潘长江的小品中演绎的一样,骗子的嘘寒问暖提升了父母对他们的信任感,最后信“假儿子”都不信自己的亲儿子。
车祸急救诈骗
☟
救人心切而被骗的案例太多太多了,前些天我们也写到了支付宝摄制的反诈骗广告,就是针对这一类套路而做的。
美女交友诈骗
☟
茶叶骗局就是个放长线钓大鱼的过程:
@长沙警事:我本千金大小姐,碰巧加你缘不浅。山区孩子真可怜,你不捐点爱心钱?老家有茶嫩又鲜,大哥支持几斤先?
总之凡是陌生人要你转账的,都有可能是骗子,切勿轻易上当啊!
看完这个防诈骗视频,不得不感叹警察蜀黍的文采,用大热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主题曲,将反诈骗信息高度浓缩进行填词,加以轻松有趣接地气的方式演绎,瞬间就收获大量好评。
科普宣传严肃活泼
这才是正确的营销思路
广告作为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内容之于消费者的有效传达就显得尤为重要。
毕竟在当下这个媒体时代,信息本就繁多,每个人都希望以更轻松有趣的方式获取有效内容,而高高在上或冷冰冰的表现方式难以打动人心。
其实,在广告营销当中,相比冷冰冰的logo、产品,消费者更需要的是接近自身生活的广告。
就像这支来自上海公安的反诈骗MV一样,虽然目的是宣传严肃的反诈骗信息,但却用了一种接地气的方式演绎,无论是传播范围还是大家的接受程度都有很大提高。
并且,在内容的表达上,他们高度浓缩了反诈骗的关键内容,力求最简单直接传递信息。
在广告营销中,也要减少花里胡哨的形式,简化流程节约用户信息过滤成本,从而精准触达用户群体。
其次,他们的表现形式十分有感染力。从威严的执法者化身为戏精古装大佬,这种反差带来的冲击力是视频获广泛传播的一大关键。
品牌营销也需要在传递品牌诉求的前提下,增强感染力,做到趣味和意义并存。
最后,紧跟热点,洞察大众喜好。这支反诈骗视频正是改编自关注度超高的《知否》,推出时间也选择的是电视剧大结局的当口。借势营销的强大效果还需多言吗?
所以说,广告营销还需学会“接地气”。这不是说要摒弃品牌格调,而是说要在传递品牌诉求的同时,用更贴近消费者生活的方式进行沟通。
广告回归“人”本位
有趣才重要
品牌早就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了以用户为中心,善于发现并满足用户需求是关键,这个时候,如何与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消费者沟通,才是营销创意人的着力之处。
当沙雕文化盛行,娱乐化的消解表达成为当代青年的习惯,娱乐/有趣成为了新的内容风向标。人们爱看什么,抓洞察、玩创意、蹭热点?
不论怎么看,越是高信息量、碎片式、轻松有趣的形式,受众才越容易接受。
就像这支反诈骗宣传片一样,以大众的喜好找寻有趣的视角,与其构建轻松的沟通链接,拉近距离感,从而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好的创意需要用心打磨,广告营销也应"放低姿态",回归以人为本的立场,做出更多符合当下用户审美的有趣内容。
2、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4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