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绝无预制菜”买到小作坊炒菜,现在外卖商家套路也忒深
走过最深的路,是外卖商家的套路。
中午11点,在外卖平台一通筛选,剔除了照片看起来不那么敞亮的店铺,剔除了预制菜品牌,同时考虑到性价比,精挑细选,选了一家评分很高的叫做“_____·绝无预制菜”的店铺。
约摸45分钟后,外卖好歹是准时送到了,可你越吃越感觉,这鱼香肉丝,这土豆丝,还有这炒豆角,怎么都不咋对味,但想着菜都送到嘴里了,还能怎样,继续吃呗。
等到下一次点外卖的时候,又看见兜兜转转还是那几家,没辙了,换了一家叫做“_____·拒绝预制菜”的店铺继续点。


这次好歹吃着味道还不错,下次继续点。可一旦了解了备餐的真实情况后,最终还是对有模有样的外卖幻灭了。
像这样的店铺,头像看起来就像是装潢很不错的堂食餐厅,可一旦在商家栏往下划拉,就会发现商家上传的门面和大堂照片,压根就看不出有堂食。

以防看不清,这里找了个类似的店铺头像,窗明几净的环境、人满为患的大堂,但很明显是AI跑出来的图。

还有对外宣称自己提供的餐食不是预制菜,可实际上全部都是预制菜——店里只有几个微波炉。除了可以理解为店铺可能是采取“中央厨房+外卖自提”的模式加工半成品以配送给消费者外,想不到还有什么可能,总不可能是用微波炉做菜吧?

图源:小红书用户
同样也是声称绝无预制菜,结果被拍到满仓库都是预制菜。难道把料理包加工热一热,或者炒一炒,就不可以算现炒了?

图源:小红书用户
对此,网友们表示:严重怀疑,店主的名字叫“绝无”。

图源:小红书用户
又或者说,店名是“_____·绝无”。

图源:小红书用户
不得不说,现在“现炒”快餐真的很火,不论是湘菜小炒、江西小炒,还是社区厨房,又或者木桶饭、盖码饭,很多都会打出“现炒”这个概念来吸引客人。
毕竟谁能拒绝花十几二十元的价格,吃到猛火快炒的新鲜餐食呢?
这几年,类似霸碗盖码饭、勇大厨现炒木桶饭、大米先生、南城香等主打“现炒”概念的连锁快餐品牌也迎来了快速扩张。
现炒的火爆,与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复杂情绪是分不开的。在中式餐饮文化中,“现炒”不仅仅是烹饪方式,还承载着“看得见的放心”“用心烹调”“新鲜”等心理期待,本质上是对“新鲜、透明、好吃”的追求,对比之下,经过加工冷藏后的预制菜,因其源头距离消费端更远,消费者对其不太信任也实属正常。
今年3·15晚会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就涉及到了几家生产预制菜的企业,这些企业存在使用“糟头肉”制作梅菜扣肉预制菜的情况,此前还曾有过因修改生产日期、乱标生产日期等被处罚的记录。

外卖平台上标注“绝无预制菜”的店铺,恰恰是读懂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通过在店铺名称或者头像、菜单名上刻意强调突出“现切、现配、现炒”等信息,来吸引喜欢现炒餐食的消费者。
当用户搜索 “现炒”“新鲜” 等关键词时,包含此类标签的店铺就会优先展示,这种平台的运营逻辑也促使商家将“绝无预制菜”作为流量入口。
如果说,明厨亮灶的堂食场景能够让消费者直接看到厨师烹调过程,那么外卖的“绝无预制菜”就多少有点看人品了。
不是说写着“绝无预制菜”的是在此地无银三百两,但有一些商家的确是,心机太深了。
就像很多网民所爆料的那样,虽然标榜“绝无预制菜”的店铺也有可能是现炒的,但是大多数都是以专供外卖的店铺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商家以“无预制菜”的宣言去暗示消费者菜品品质够好,并不构成虚假宣传,但关于后厨的情况,商家想要刻意隐瞒的话,消费者也无从知晓。


如果消费者本着对“绝无预制菜”的信任,却买到了卫生条件糟糕的小作坊烹饪的现炒快餐,这种情况,恐怕比吃到正规厂家生产的预制菜要糟糕得多。

现炒快餐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适应了市场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预制菜就要从此日渐式微了,相反,预制菜的发展势头还很好。艾媒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850亿元,同比增长34.2%。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也显示,除了2021和2022年预制菜相关企业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以外,自2023年起预制菜相关注册企业数量开始回升,至2024年已呈现显著回升。

不少专业数据、媒体机构预判,预制菜行业仍然处于蓝海阶段,有其长期发展潜力。
不管消费者期待与否,也不论网络上的争议声如何,预制菜盛行,已经是势不可挡的餐饮工业化趋势。
这意味着,无论是点外卖,还是到线下餐馆就餐,点到预制菜的概率会越来越高。
尤其是在外卖场景下,点到预制菜的概率更高,近段时间 #堂食用鲜肉现炒外卖用冻肉预制菜# 登上微博热搜,不少餐饮店都在实行堂食和外卖的“双标”策略。
小李对此深有感触,以前因为信任某知名品牌,时不时就点它家的外卖,后来发现,在外卖所显示的地址上,并没有这家品牌的门店。
也许普通消费者无法影响这种趋势,但至少应当拥有知情权,而不是看商家打着“绝无预制菜”的名头欺骗消费者:在堆满纸箱、疏于清理的仓库隔间里,熟练地往撕开的料理包里面撒上“锅气”香精,还在外卖平台上宣扬自家做饭有多么用心。
要破除这种现象,需要多方协同,商家应当认识到长远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提升产品品质来吸引消费者;平台应优化算法和相关服务规定,减少商家投机可能性,监管部门则需要加强对于虚假宣传的打击力。唯有如此,才能让外卖市场回归 “品质优先、信息透明” 的良性竞争轨道。
2、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4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