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上新中泰友谊大片,一头扎进我的泪点
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Z世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为迎合这群多元且个性的年轻人,品牌商们可以说是绞尽脑汁的利用营销手法进行“圈粉”。
其中,针对品牌调性、洞察用户情感进行营销布局逐渐被广告主所挖掘并使用,成为品牌收割年轻人的重要突破口。
天猫在最近就打造了一支《象旅人》广告片,在以真实故事强化情感力量之余,也是一次品牌温度的展现。
致敬中泰建交50周年
天猫《象旅人》暖心献映
消费者喜欢听故事,是因为故事开辟了品牌与消费者新的沟通方式,双方不再是买卖关系,而更像讲述者与倾听者,由走心情节自然为品牌形象带去溢价效果。
中泰建交50周年之际,天猫开启了一场“中泰狂欢季”活动,并为此上线了一支温情宣传片《象旅人》,呈现中泰人民的美好情谊。
短片以真实故事为蓝本,再现了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泰国查丽塔奶奶前往中国寻亲的故事。可以说是带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在叙事手法上,短片巧妙以大象家族无论多远都能相认为引,用蒙太奇手法,让不同镜头自然交织,呼唤着“Meanam”一路前行的查丽塔奶奶、以善意帮助她的中国人民......

整个故事在温柔的节奏中缓缓铺陈,展现跨越语言与国界的善意流动,引起情感共鸣,并自然呼应“中泰狂欢季”的文化交流主题。
影片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炫技的镜头,而是一种平铺直述,不提爱但情节中始终包含着爱,是表现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也是中泰之间友谊的呈现。

借助这一富有情感温度的文化叙事,天猫将一场营销活动升华为文化交流,为“天猫中泰狂欢季”注入了更多情感底色,侧面实现了一波品牌温度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共振。
真实故事
亦有千钧之力
有一个梗叫做“刀我别用妈妈刀”,本质上是因为亲情这种东西是很多年轻人情感上的“弱点”,或者说是很容易感同身受,引起内心的触动,关键是这种东西还是不分国内外的。
此次天猫就很好的借用了这种情感上的“通用性”,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泰国查丽塔奶奶前往中国寻亲,一个是足以让人动容的母爱和坚持,另一个是到了陌生的地域一样有感情温度国人。

这种以真实故事为蓝本的情节呈现,很容易让人带入其中,入情入境,最大程度上撬动情感共鸣,拉近品牌与用户之间的内心距离。这种方式对于营销人来说并不陌生。
之前兔年的时候,珀莱雅也曾推出微电影《谢谢参与》为兔年温暖开场,同样也是以真实故事改编。
短片讲述了一位在川西支教的老师刘佳帮助缺课落后的学生多吉重回课堂,用藏语与他沟通,用耐心鼓励他的音乐梦的故事。
主人公刘佳带着「为什么来支教」的疑问来到川西,在多吉稚朴的藏语歌声中,在高山、大树和星空共同见证下找到了「去比去哪儿重要」的问题答案。
珀莱雅坚信用户的「参与」是品牌的意义所在,以一场关于「谢谢」的年终回顾开启新年篇章。许多人带着遗憾与疑惑走向了2023,珀莱雅聚焦用户内心深层次情感,用真实故事演绎「参与」的美好力量,以该影片感谢每一个用爱「参与」2022 的人。
二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用故事去制造一种“力量”,相比于物理层面上的力量,情感力量是之于心灵上的冲击,以此去塑造品牌特定形象。
故事营销的底层逻辑
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再丰富
知名畅销书《故事》的作者罗伯特·麦基曾提笔到:故事天然受到人类心智的关注,它们能把信息包裹在故事中,一旦观众在那一瞬间将自己的感觉与主角联系起来,怀疑就会消失不见。
可以注意到,《象旅人》的重心并不在于天猫,而在于情感,天猫更多是作为一个补充和陪伴者的角色融于其中,让情节回归完整,让故事回归情感。

尤其是语言不通的奶奶寻亲,谁懂中文出来时的救赎感和安全感,稳稳的拖住一个家庭的团聚和中泰的友好
正如结尾的点睛之笔:象是泰国的精神图腾,也是中华文化中的吉祥象征;在象的家族里,它们无论相隔多远,都能找到彼此;血脉编织的经纬之下,母爱恒久守护永不落幕......
与其说此次天猫《象旅人》campaign只是单纯的以真实故事撬动大众情感,不如说是故事营销的底层逻辑,进一步为站内“天猫中泰狂欢季”引流的过程。

随着Z世代逐渐登上社会消费舞台,“个性”、“不羁”、“自在”是这一群体的主要标签,相比于常规的功能性卖点植入,与消费者建立稳固的情感链接更为关键。
天猫用一则真实故事去做剧情演绎,在展现一种母爱的同时,也道出了中泰友谊,这种亲情话题具备一致性,国内外都会不自觉的有所触动。
当然,情感营销泛滥化的当下,想要做出一场出圈的案例并不容易,关键就在于对洞察和创意的把控,完成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再丰富。
2、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4Ane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