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特脸上泛着莫名其妙的潮红,现在的AI广告是融了多少本子啊
现在商家用AI做广告越来越常见了,平时出门,经常会发现迎面过来的又是一幅AI海报。
用AI倒也没什么,但有些AI生成的图像真的是槽点满满。
最近看到网友吐槽在地铁上看到的广告人像画风太奇怪,结果引发不少网友共鸣。
像网友分享的这幅投放在武汉地铁的海报。画面中一个看起来形似老电视剧里面的包公形象的人,正享受着推拿服务。配图本身画风也挺奇怪的,光泽油腻、色彩过饱和的感觉,又像黏土又像纸人,更要命的是,两个人的脸上都泛着莫名其妙的红晕。

图源:小红书网友
看完真的想问,你脸红个泡泡茶壶啊。
还有网友晒图,说美团骑手的培训也是这种风格,每次看都心生异样。

虽然漫画描绘的是路人在对着不遵守交通规则的骑手指指点点,但两个人脸上都红红的,不看文字的话真的会以为是夹克男人在戳戴帽子男人的小脸。

每一个分镜里面的人像都是脸红红的,就连摔倒了也是一幅脸颊鼻头泛红,可怜无助的样子。

莫名想起抖音上面的段子,颜值太高的人摔倒了,别人还会以为你在凹造型。
还有一些本应该是很正向的科普动画,却因为不太合适的画风而带给观众不适的观感。

图源:小红书网友
值得细品的是,为啥这些宣传素材上面的人脸,全都泛着诡异的红晕。
网友们大胆推测,这就是AI学了太多“本子”的后果。

还有网友表示,如果生成图片的关键词有修车师傅,建筑工,司机,就容易出现这种画风。

这种猜测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否则,怎么解释这些海报总在不该脸红的场合下让里面的AI模特脸红呢?
自从AI应用于广告领域以来,像这样在宣传物料中出现诡异人像的情况还挺常见。不过,互联网向来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可能有很多中规中矩的AI生成广告,正是因为没有太多疏漏,才免于“献丑”。
今年8月份的时候,良品铺子的“花生上树”广告,就是因为使用AI生成了过于反常识的配图,而引发广泛关注。

花生长在地上,用收割机收花生,这种违背自然科学的画面,让不少观众感到无语,称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在图片上面,良品铺子对产品的介绍是“甄选扶余四粒红花生”“充沛的日光&气温平均”,据悉,“扶余四粒红”是吉林省扶余市特产的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每颗果内通常有3-4粒果仁而得名,粒度均匀,营养丰富。然而,这些图片生成的花生全都是两粒果仁。
不仅反常识,而且打脸了自己强调的产品概念,这则广告也让很多观众心生不满,认为良品铺子太敷衍,连实拍图都不愿意用。
后续在8月28日,良品铺子正式道歉,解释称由于工作疏忽误使用了由AI生成的图片素材,导致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和讨论,并表示将升级审核机制与管理流程。
更典型的案例是可口可乐在2024年圣诞节所推出的首部AI短片。据说为了完成这部短片,三家人工智能工作室Secret Leve、Silverside AI和Wild Card共使用了包括国产“可灵”在内的四种不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
然而,视频发布以后却收到不少差评,观众批评这则广告“毫无灵魂”。这则短片原本是致敬1995年可口可乐经典圣诞广告《Holiday is coming》(假期来临)。形似是做到位了,不过对比原版,AI的确缺乏了一些真人展现的真情实感。


和普通观众不同的是,行业内的人从中看到了AI生成的高效率,这则视频的制作方团队成员曾在社媒上表示,团队与客户会面后的三天内,就完成了广告片的初稿。
AI全面占领广告行业已经是大势所趋。据CTR(央视市场研究)发布的《2025中国广告主营销趋势调查报告》,53.1%的广告主已在创意内容中使用AIGC技术,接近20%的广告主在视频创作中超半数环节依赖AI。
这样做的弊端也很明显,很多商家把AI当成了全自动的创作工具,以为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出好内容,既不优化指令,也不关注后期审核,结果可想而知。
尽管“傻瓜式AI”是大势所趋,以后使用AI生图的门槛会越来越低,不过,现在看来,想要利用AI生成成熟的作品,还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技巧。很多品牌尤其是中小商家,看到同行使用AI做广告效率高,就跟风尝试,陷入为了AI而AI的误区。

图源:小红书用户@布林佩奇
正是太多低质量的AI广告的泛滥,才造成许多观众对于此类广告的方案,认为商家一味地想要节省成本,而忽视了消费者对于广告的审美和情感需求。

在很多消费者看来,用低质量的广告作品敷衍,其实就等同于品牌不重视消费者。不少消费者出门在外,也会下意识地去鉴别AI生成的广告。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还是有不少品牌会关注消费者反馈,比如在AI生成素材的基础上,联合设计师做更多优化调整,尽量让画面更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这样生成的广告作品更容易得到认可。
比如去年立冬的时候,京东为了打造入冬仪式感,就开启了一场「冬天毛绒绒」主题活动,用毛绒感“绒”化冬天治愈万物。
京东特别上线温暖短片,借助 AIGC 技术为整个城市披上柔软的毛绒外套,用暖融融的视觉构建出一个梦幻世界,带领观众和冬天来个温柔的贴贴。

图源:京东
通过毛绒绒的视觉质感,来引发触感的联想,在这则视频中,AI就起到了很不错的感官增益效果。
随着越来越多品牌在试错中积累经验,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商家意识到AI与专业营销能力协同的重要性。只追求效率而忽视质量,将会在消费者的选择中被淘汰。
2、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4Ane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