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言茶语,爹里爹气,桃李月饼广告透着一股经费不足的味道
朋友们好,再过一个多月就是中秋节了,而月饼广告已经遍布大街小巷。
最近,桃李就在梯媒、公交站等场合投放了一系列画风各异的月饼广告,观众反应也各不相同,一起来看看。
预算不足呜呜,只能挂上
美团的APP打个联合广告
拜托了各位亲亲
下一单桃李蛋月烧叭
争取下次能换个桃李纯广~

原本应该是美团、美团闪购、桃李进行的联合推广,没想到桃李整上了一套茶言茶语,有种和美团、美团闪购一起打广告委屈了自己的感觉。更有心机的是,桃李还把文案里面“美团APP”缩小了好几个字号,然后把“桃李蛋月烧”这几个字标红了。

原本在投梯媒预算不足的桃李,投公交站台广告就有充足预算了,一眼看过去,大大的月饼占了快一半的版面。
今年中秋月亮不懂大不大
反正老板画的饼是肯定大
就像桃李蛋月烧
这么大

用“老板画的饼”,来描绘月饼到底有多大,月饼旁边还画了个抽象小人环抱月饼,的确很形象。不过,单个重量80g的月饼,真的有老板画的饼那么大嘛hhh?
不过,这还不是桃李在中秋节前推出的全部月饼广告,还有一张讲消费者还年轻,没吃过生活毒打的广告,就被吐槽惨了。

有人说五仁不好吃
我们认为:
那是因为你还年轻
还没有饱尝过生活的毒打
桃李蛋月烧,等一个有故事的人下单!

这条广告挺神奇的,没有想到有一天,吃月饼也能和“有故事”关联起来,难道说这年头尝月饼,也开始讲求“把饼言欢”“互诉衷肠”的氛围了嘛?更罕见的是,品牌还用“你还年轻”“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来调侃不喜欢吃五仁月饼的人,槽点属实有点多,怪不得有网友说这“会不会是哪个爱吃五仁的领导写的”。
虽然这些广告的侧重目标有些不同,但核心都是在中秋节点推广桃李蛋月烧这款产品。与很多月饼广告不同的是,广告没有选择很多传统的营销概念,比如以用料足、口感好表现产品品质,用亲情、团圆故事激发情感共鸣,而是试图通过一些有话题性的文案,来抓住年轻消费者的目光。
无论是玩梗式文案,还是简约到像拼多多详情页图片一样的排版,都比较靠近现在的网络传播模式,能看出品牌方追求短期话题破圈的意图。
月饼老字号强势压阵
新品突围道阻且长
小李注意到,桃李蛋月烧作为品牌在2024年推出的新品,属于一种融合了蛋糕特性与月饼特性的创新品类,表皮近似蛋糕松软口感,口味比较丰富,包括大家熟悉的五仁、豆沙,还有很多水果馅的,以及比较没那么常见的紫苏馅、椒盐馅。定价方面,单个月饼价格约为5元,比较平价。
月饼市场百家争鸣,既有大众熟悉的广式、京式、苏式月饼,也有很多迎合年轻消费群体需求偏好推出的低油低糖月饼,榴莲冰皮月饼,生椰拿铁月饼,螺蛳粉月饼,辣条月饼,等等。

图示:榴芒一刻榴莲冰皮月饼
当购买月饼时,消费者首选的还是广州酒家、稻香村等老字号品牌,桃李虽然在2020年以前就将月饼纳入产品体系,不过月饼业务在其整体营收中占比较小,近些年也在逐步加大在月饼领域的投入。
面对月饼市场强势品牌的竞争,新兴品牌则凭借差异化竞争策略争夺市场份额,比如打出低卡、低糖、低脂的口号,主打国潮、科幻风格,与大IP联名,推猎奇口味。
像桃李蛋月烧这样的产品,从定价、口感以及包装设计方面看,其实都更倾向于日常化的休闲食品,而非只在传统节日充销量的季节性食品。
不过,虽然产品本身有创新,而且相对平价,但是想要和一些新兴品牌、网红品牌去争夺年轻消费群体的注意力,这款产品在话题性方面还是显得逊色。

图示:宛平南路600号精神饼
2024年,桃李月饼业务收入1.26亿元,同比下降14.95%。可见,新品推出未能及时扭转月饼业务业绩下滑局面。
教育消费者成熟的品牌
最后都被消费者教育了
这次桃李的广告引发讨论,其实也暴露了产品定位于营销策略方面的矛盾。
广告过于关注话题性,但似乎都没有说到点子上。
尤其是其中专为五仁口味蛋月烧所做的广告,“有人说五仁不好吃,我们认为: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有饱尝过生活的毒打”,其中呈现出的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似是在借着推广产品的契机敲打消费者,很容易让年轻消费者产生一种被教育的感觉,与产品所瞄准的目标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是偏离的。
这让我想起今年八月初,百果园董事长回应有关水果价格太贵的问题时,因“教育消费者成熟”的“爹味”发言翻车的事件。
当时百果园董事长在视频中提到,商业分“利用消费者无知”和“教育消费者成熟”两类,百果园选择后者,“不会迎合消费者对‘便宜’的模糊认知”,要告知消费者品质差异,让其自主选择。
然后经过短视频的剪辑加工之后,“教育消费者”等敏感言论被无限放大,#百果园称不会迎合消费者# 登上热搜。

今年Oatly燕麦奶也因产品包装文案引发部分争议,包装上印着“你拿起这杯燕麦奶,只需1秒。我们把它带到你身边,却用了30年。”下方还标注“占用你一分钟,你有权知道”。

过分强调品牌付出,被网友吐槽喝瓶奶还要被上价值,就像在听长辈训话。

2022年,张小泉的“刀法教育”也是如此。当时消费者反馈张小泉菜刀拍蒜断裂,品牌客服起初以“菜刀设计不适合拍蒜”回应,随后总经理夏乾良在采访中进一步表示“你学了几十年的切菜方法是错的”,还称米其林厨师都不会这样用刀,暗指普通消费者不懂正确用法。


这些言论完全忽略了中国消费者“拍蒜”的日常使用习惯,将产品适用性方面的问题,转化为对消费者使用方式的否定。
网友怒批,中国人用了几千年的东西,需要他来教?事件不仅导致张小泉销量暴跌,更让其多年积累的“国民品牌”信任度大幅受损,即便后续道歉,也难以挽回口碑。


这些品牌陷入了同样的误区:把说教当成沟通,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否定消费者的习惯与需求,而非基于平等视角传递产品价值。
当代消费者对于“被教育”的反感,本质是期望得到尊重。他们选择产品是为了满足实际需求,或者说就是单纯的“我乐意”,并不是想要听品牌讲什么大道理。
一旦品牌摆起过来人的架子,即便产品本身具备优势,也会因沟通不当损失消费者好感。
2、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4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