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交通标语火了,比看段子还上头
以前老刘觉得顶级文案在大厂里,现在觉得文案之神在民间!
在这个快节奏的都市丛林里,每天穿梭在车水马龙间,你是否已经厌倦了那些千篇一律、冷冰冰的交通标语?
就比如左转右转标识,禁止停车、此处通行等等等等。就像一个莫得感情的NPC,你就是到这个点位来接取一下任务的。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让大众对这些标识标语有了一个刻板印象——正经、老旧、高冷。看是看到了,但还真不一定能让人记住。
从“看见”,到“记住”,这个过程可是一番技术活,延续那种刻板、正经的话术肯定行不通。
本以为交通标语就止步于此,在90、00后这一批年轻人上台之后,画风直接迎来了大反转,老司机看到了都自愧不如,前方高能,笑点密集,请系好安全带,这就启程!
最近又杭州网友晒出路上的交通标语,这种淡淡的幽默感,严重怀疑是00后上岗了。
这个形容是真贴切,看着都胆寒了,感觉死神正在拿着镰刀过来。。。

这句真是肺腑之言,世界这么大,我还没去看,突然想到了《狐妖小红娘》王权篇里的一句:如果能活着出去,万水千山,愿意陪我一起去看吗?

喝得醉醉,撞得碎碎

就因为这个叠词词的说法,评论区也开始玩起来了:

配套的还有一个也很对仗的:

神来之笔啊,就想问问37度的体温为什么能说出这么冰冷的话!

杭州标语是有点创造力在身上的。

颜值形象还是得注意的,你要是这么说的话,那这安全带是非系不可了。毕竟俺一直都有“五千年一遇美男子”的头衔,头可断血可流发型不能乱。

还有早期的一组兴文交警的宣传标语,也是相当经典。
这个“娇妻”,是把大众心理拿捏的死死的,我是跪了。

在赛车里有一句:弯道快,才是快,直线谁不会加速,然而这标语是有点针对性,活脱脱的弯道快,才“逝”快。
还有“上有老,下有小,跑快全都没有了”,不得不说还有点押韵。

不自觉的背后起了凉意,得摸摸头是不是还在。。。

外地车辆是做了什么吗,突然就害怕了。(bushi)

“牛头马面在等待”,配合上这个高架桥关口,等等,这该不会是鬼门关吧!

这个警示是真到位了,车开到这里,抬头看一下,都得激灵一波。

嘲讽度拉满了,这官方是有点心理学在里面的。

记得这个应该是之前“么么哒”很火的那段时间,成为一个网络热梗,这一波着实是与时俱进了。

那会安静的美男子还是个梗,到现在已经变成表情包了。


有几分道理,毕竟一步就能到天堂了。

加特技,这不是在说我龙哥(狗头)


这个地方是发生了什么,咱就是说,这个奶是非摸不可吗?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玩梗的交通标语,如“喝的醉醉、撞得碎碎”和“超快的速度,超快的一生”,采用了夸张和幽默的方式,试图以更接地气、更容易记住的语言来提醒公众注意交通安全,尤其是酒驾和超速驾驶的危害。
从创意角度来看,它们确实能够吸引注意,打破传统警示标语的刻板印象,使得信息传递更加生动有趣,易于在社交媒体上形成话题和传播。
这类标语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幽默感,提高了信息的记忆点,有利于在公众中快速传播,特别是对年轻群体而言,更易引起共鸣和分享。
相比传统的警告式标语,富有创意的表达更容易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幽默元素让信息不再枯燥,使得安全知识在无形中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寓教于乐,借由流行文化和网络梗,拉近了与年轻一代的距离,让交通安全教育不再是冷冰冰的说教,而是变成了可以与朋友讨论、分享的生活话题,促进了社会共识的形成。
在笑声中传递严肃的信息,能够减少公众的抵触心理,使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接受教育,达到“笑中有泪,泪后深思”的效果,激发人们对于自身行为的反思,从而在行动上做出改变。
2、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4Ane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