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2022年度报告:“种草软文”、虚假营销泛滥
5月16日,中消协发布《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2)》(下称报告)。
其中提到,消费升级过程中消费者理性成熟的自我养成仍欠均衡。
从整体层面、从典型消费场景中的消费者集合行为来看,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理念尚不牢固,盲目跟风消费现象尚未消除。
一是消费升级背景下绿色消费理念与理性消费行为不足;二是消费常识缺失与集合行为中情绪释放放大安全焦虑。
三是网络促销场景中对隐性、显性侵权行为的无感与默认。一方面,部分消费者一边通过各种方式对电商平台“6·18”“双11”等集中促销中的侵权行为不断表达不满,一边继续相信集中促销期间的“价格优势”和“营销诚意”。另一方面,面对集中促销短信频繁而精准的骚扰,部分消费者出现防范意识疲劳,无奈选择默认侵权,这一现象背后暴露出来的消费者抵制“流量侵权”的无力感与维权选择的“躺平”值得警惕。
另外,报告提到,直播电商中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治理力度需要加强。
当前,直播电商行业发展快、模式多、产业链复杂,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仍相对滞后,一些表现形式不断“翻新”、侵权手段更加隐秘的违法违规行为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地遏制。
一是部分直播和电商平台内经营者信息公示不清晰、不充分,或多层嵌套隐藏难以查询。
二是诱导“私下交易”暗设消费陷阱,逃避平台监管,增加维权难度。
三是直播热选商品以次充好问题突出。
具体表现:定价机制相对复杂、价格透明度相对较低的翡翠玉石珠宝等成为部分直播电商的热选商品,销售过程中“以假充真”的情况并不多见,但过度“美颜”、货不对板、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的现象却较为普遍:一些经“视频验证”为“老坑老料”的原石收货后既与视频所见截然不同,也没有合格证书,实物品质、外观与线下大型卖场同类商品存在较大差异。
四是低俗直播的价值观负面导向需警惕。
一些电商带货主播将性暗示内容当成流量密码,涉黄、涉暴、低俗等直播内容严重污染公众视听;一些电商带货主播靠造假赢取流量关注,诸如树上“长鸡蛋”“结花生”等农产品“魔幻”直播,背离最基本的生活常识与商业伦理,污染行业生态;一些电商带货主播编造“感人”故事销售假冒伪劣产品,透支公众暖心善意,造成公众对信息传播秩序规则的误读误解。
此外,报告中还提及了“摇一摇”开屏广告。一些App软件以“摇一摇”方式推送的开屏广告,实际上是商家以误导方式诱使用户进入广告页面,变相强迫消费者观看广告的行为,既影响消费者体验,更涉嫌侵犯消费者合法权利。
同时,App软件通过“摇一摇”实现进入广告,存在未经消费者同意即调用手机的特定传感数据的问题。软件在获取手机各类传感器数据时如何兼顾数据应用和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是当下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2、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4Ane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