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儿十一广告,在玩一种很新的谐音梗
从德芙的经典广告语:一起德芙,年年得福,巧妙地将“德芙”与“得福”双关之后,谐音梗的营销方式似乎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不少品牌更是在营销上大玩谐音梗。
在互联网语境下,大众玩梗的情绪高涨,用趣味十足的谐音梗做营销,搭建起品牌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桥梁,从而进一步赋予品牌以年轻化、会玩的正面形象。
新奇的是,最近去哪儿也玩了一波谐音梗,用一支梗点笑点都很密集的TVC,去传达平台的“低价”卖点,这背后也透露出了品牌走的差异化路线。
十一节点
去哪儿在玩一种很新的谐音梗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品牌想要高效触达用户就要让自身变得更有意思,不论是创意上的“出其不意”,还是借助“梗”一类年轻化社交语言,都是抓住当下年轻人眼球的绝佳方式。
去哪儿旅行最近上线了一支短片《比出低价偷着乐》,为十一旅行造势,影片可以说是开了大脑洞,用谐音的方式让人看了忍俊不禁。
比如开场旅行的两人,一男一女坐一起然后气氛就开始暧昧了。。。互相问对方说是不是来旅游的,男的询问有笔吗,女的回答眉笔,可以吗,男的随即跳起“没比,不可以”。
这对话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却能聊的有来有回,把“旅行没比,真的不可以”,以及“比出低价偷着乐”,可以说是传达的很传神了。
还有第二篇扮演的侦探,到目标人家里了之后发现人不见了,原本以为是个悬疑氛围,结果一句“笔出来了=比出来了”的谐音给整笑了,原来是目标人做的省钱攻略已经去旅游了。
财神爷这一片段也用的谐音,财神爷降临凡间被问有比吗,这么问的依据却是“神来亦比=神来一笔”。
从营销层面上说,去哪儿借助了一种梗文化,通过各种谐音去做趣味搞笑的情景片,特别是上文不接下文的无厘头对答,无形中提升了大众对品牌的好感度与好奇心。
每逢长假
去哪儿一直有的整活属性
一个好的谐音梗,应该是“用寻常的词,玩出不寻常的东西”。去哪儿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点,这其实沿袭了品牌“爱整活”的基因。
在去年十一节点,同样也是聚焦“比价”,去哪儿发布了一支喜感十足的TVC,用两个脑洞反转小故事,让“旅行上去哪儿旅行比比看”成为用户出游前的行为模式。
影片通过「梦与现实」的反转,精准体现「低价」优势的同时,也将「先比价,再出发」的出行理念深植于消费者的潜意识。
就比如在飞机上遇到迪拜富豪一家出价百万请求互换飞机舱位,还有成为豪华酒店第9999位幸运顾客获得总统套房终生免费入住大奖,当幻想掉落到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制造了“天上掉馅饼的快乐很难有,比价的快乐天天有”的趣味化卖点输出。
不仅如此,这种谐音梗之前也玩的惟妙惟肖,凯迪拉克曾发布了短片《凯迪LIKE U》,以谐音梗对品牌名重新演绎,融入了默剧、定格动画、情侣剧、快板等五种形式,带来不同剧情,趣味之中却又能让人感受到温暖。
在每段情景剧中,不仅展示出生活之中家人、朋友、恋人等各方的关心。还把自动泊车、智能守护安全系统、座椅供暖等功能卖点融入剧情中,对主题进行巧妙诠释。
其中的思路就是品牌的温度展现和“凯迪拉克=凯迪LIKE U”的一语双关,通过一支广告去表现出品牌融于大众生活的一种“陪伴者”、“支持者”的角色。
品牌的差异化营销思路
谐音梗作为一种语言游戏,在中文语境中尤其能够引发共鸣,因为它不仅考验了听众的语言敏感度,还巧妙地利用了汉语的音韵特点,为观众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惊喜感。
在此次去哪儿的十一campaign中,“你有笔吗”与“没比,不可以”的对话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暗藏玄机,既展示了品牌的幽默感,又突出了“比价”的重要性,传达了去哪儿网作为旅游服务平台的核心价值——帮助消费者找到最划算的旅行方案。
此外,这种类型的营销手法也体现了品牌对于年轻消费群体心理的精准把握。当今社会,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那些富有创意、轻松有趣的信息传递方式,而非生硬直接的产品推销。
通过这种方式,去哪儿网不仅加深了目标受众的品牌记忆点,还成功地将自身定位为一个贴近潮流、充满活力的品牌形象。
从本质上说,这其中也透露出品牌走的差异化路线以及借着十一长假节点,做的一波品牌曝光和引流。
就好比之前的京东,在有淘宝这种强力对手时,京东走了一条差异化路线,从数码3c方向走,制造出一种“数码产品好”、“没有假货”的一个品牌印象,形成一个独特的印象区隔。
去哪儿其实异曲同工,o2o平台何其多,品牌找到了“比价”这个突破口,以此来吸引消费者,尤其是在时下中秋、十一到来的节点,最大程度上实现平台引流。
以谐音梗为基础的营销手段,不仅是对传统广告形式的一种创新突破,也是对现代消费者心理的一次深刻洞察。它证明了即使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通过巧妙运用语言艺术,依然能够找到一条独特且有效的品牌传播路径。
2、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4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