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因海报小字被嘲 “字研专家”,罗永浩:行业陋习,各家都这么做
小米 17 系列在争议声中据守着今年新机销量顶流的一席之地。Pro Max 机型 “一机难求”,线下门店常售罄补货,但标准版却库存充裕,被知名分析师指出销量未达预期。
从一开头就宣称要“全面对标iPhone,正面迎战”,注定了 17 系列不甘于人后,要在高端市场和苹果来个硬碰硬,也为这款产品的腥风血雨体质埋下了伏笔。


从发售前的预热,到发布会上从各项细节对比 iPhone 17,再到发布后的销量分化争议,小米 17 系列始终话题不断。
前段时间,小米 17 Pro 系列海报的宣传话术又引争议。在小米 17 Pro 系列手机预热海报中,小米用醒目大字打出“逆光之王”的宣传口号。

而在在海报下方,小米用一行灰色的小字补充说明,“逆光之王是产品设计目标”。

随着这些海报被分享到社交媒体上,小米受到了大量来自网友们的吐槽,认为“XXX是产品设计目标”这种解释说明槽点满满,有种用大字来吸睛,小字来免责的感觉,就像在玩文字游戏。
一些网友用极端案例类比,觉得这种宣传方式也可以套到别的领域,比如庆祝中国男足拿下了世界冠军,然后在海报右下角用小字备注“(这是)未来目标”。

给创办一年的店铺挂起幌子,用大字“百年品牌”来吸睛,然后再用小字解释:还差99年。

红星新闻的媒体工作者联系小米客服电话时,对方回应称,“逆光之王”指的是逆光拍摄也有较好画质的意思,是手机的技术和特色。小字只是海报编辑的一个形式。
不过,要说小米 17 Pro 逆光拍照有明显优势,也的确能找到依据,这款机型搭载LOFIC高动态技术,动态范围达到16.5EV,显著改善了逆光场景下的细节保留能力。只是由于不同厂商在逆光摄影技术上都有各自的侧重和创新点,很难角逐出唯一的“最强王者”。
此前在小米给出的样片对比图中,同一个逆光拍人像的场景,iPhone 17 Pro 拍摄的画面比较灰暗,有明显的炫光,而小米 17 Pro 拍摄的画面色线鲜艳、明快,没有炫光。不过,如何看待这种效果对比,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随着小米宣传逆光摄影技术的话术引发争议,其它海报宣传海报也被拿出来重新讨论,比如另一张海报部分大字写着“小尺寸续航之王”,右下角也用小字注释“目标:小尺寸续航之王”。

甚至连小米 17 系列刷新销量新纪录的海报,都被批“记录”前面加上的先定语太多。

本身小米 17 系列就因为全面对标苹果的激进宣传而毁誉参半,现在又处在新机冲刺销量的爆发期,所以,光是海报上的一串小字,就让观众们吵翻了天。
此前朝着西贝及其背后的预制菜行业火力全开的罗永浩,这次倒是主动帮小米说起了话,表示“很多人在拿这个黑小米,其实这是行业陋习,各家都这么做”。

图源:罗永浩直播间截图
之后罗永浩还发微博解释,自己不是替小米说公道话,只是说公道话。

很多网友也不约而同提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广告中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为了想要宣传产品很强,但又不想给自己惹麻烦,所以只能从这种细微处着手了。

可能是出于维护小米的心态,也可能是不满于为什么别的品牌都能用就只有小米被骂得这么惨,一部分用户自发开启了寻找其它品牌小字的行动。
大字造势,小字叠甲的注释文案,是各行各业约定俗成的广告宣传惯例。不过,当看到网友们搜集到的各种海报案例的时候,才发现,注释的用法一直在推陈出新。用小字标注,来设定产品预期目标的用法,的确不是小米专属。
vivo X Fold5的海报上用大字写着“最强折叠旗舰”,但是文字左上角用小一些的字号说明是“目标”。

魅族的海报上面用浅一些的颜色标注“魅族22‘目标成为’6.3英寸最强5000万四主摄影像(手机)”。不过,能够看到魅族的这个标注,在字号和颜色方面还是挺显眼的,并不需要拿放大镜对着才能看到。

对此,星纪魅族集团中国区CMO万志强发微博回应,解释这是为了遵循法规,各家都会有一些备注说明。不过魅族内部当时特别强调了,保留语境语义前提下,补充限定词要写的尽量明显些。

就连之前华为 Mate 60 系列产品的广告,也被重新扒了出来。在展示手机具备 IP68 级防水能力的同时,华为用小字备注,说明“广告创意,本产品非专业防水手机”。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苹果在宣传 iPhone 系列手机的防水防尘性能时,展示了手机在水中使用的场景,结果部分用户发现即便手机在符合官方宣称的防水等级标准的情况下,比如在规定的水深和浸泡时间内,手机依然出现了进水损坏的情况,苹果因此遭到起诉。这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因为身边就有朋友因此而折了一部 iPhone 。

由此可见啊,小字注释在体现对于相关术语的严谨性的同时,还是具备一定的免责功能的。当产品宣传效果与实际体验存在差距时,品牌为了规避纠纷、降低风险,可能就会作出一些补充说明。
从方便面包装下的“图片仅供参考”开始,小字注释就与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商品如影随形。然而,行业普遍存在,并不能代表“小字免责”就合理。

小字注释不是不能有,观众们最反感的还是品牌将小字用在和消费者耍心眼上,有一些品牌反而因为在产品注释上的营销创新,用了一些“求生欲满满”的小字说明,而获得消费者的关注和好感。


在小李看来,对消费者购买和使用重要的信息,还是希望品牌们以更显眼的形式,对其作出解释说明。

小米的确自带热搜体质,但如果能够借此机会,推动各行业品牌滥用“小字免责”的营销现象得到规范,那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那么对此,你怎么看呢?
2、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4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