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兄弟出小风扇,这波玩梗营销凭什么大获成功?
夏天的小风扇可以说是白领们的救命物品,这么说丝毫不夸张。
国产品牌海尔,近日上新海尔兄弟周边「海尔兄弟小风扇」,发起 #帮裤衩兄弟卖裤衩小风扇# 微博话题互动,面向网友征集 UGC「带货文案」,可谓是满满的搞事情。
海尔兄弟,后续也把品牌精选的,网友写的文案制成海报,然后再邀请网友投票选出心动的文案,帮助品牌宣传新品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消费者来关注品牌的新品,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营销高招。
夏日营销玩梗
打造裤衩小风扇
一向不穿衣服的海尔兄弟,为了给这次“裤衩小风扇”进行首发营销,还发起第一届金裤衩杯微商文案大赛,一看这名字就知道海尔在官方恶搞。
以#帮裤衩兄弟卖裤衩小风扇#为话题,邀请网友为这个裤衩小风扇写微商带货文案。
赛事一出,海尔的官微就出现了一批具有浓厚的微商气息的文案,不得不说网友的ugc内容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届网友脑洞真大,给机智的网友打call。
“一条裤衩价,一个清凉夏”、“你在外面疯,海尔兄弟给你风”。
一条裤衩小风扇牵出一批“裤衩”带货文案,粉丝主动为“裤衩小风扇”打call。
可以说,海尔把海尔兄弟穿裤衩这个梗玩得活灵活现,成功的圈了一波粉。
再次印证了海尔兄弟玩梗的成功,围绕“裤衩”的品牌梗,实现产品命名场景化与产品包装的场景化。
其实与其说海尔是为了卖小风扇,还不如说海尔在进行一波情怀营销。
小风扇的扇叶色系,同样延续了海尔兄弟裤衩形象的颜色,这就可以看作是情怀的体现。
这就形成了视觉上的统一性,能将消费者一贯对于海尔的品牌记忆给唤醒。
使消费者产生共鸣和消费欲望,这就是产品营销中的前三步,吸引注意,激发兴趣,引起愿望。
萌贱形象得人心
裤衩也能成为营销梗
海尔兄弟,一向都很喜欢拿自己的“裤衩”话题做营销,因为这个污污的小裤衩确实很吸睛。
在刚过去的大暑节气,海尔兄弟又放出一张大暑借势海报。
海尔兄弟的裤衩梗,并不是第一次被网友调侃。
很早之前,海尔兄弟的“裤衩”就像可口可乐的保密配方一样,神秘感营造得叫人充满好奇,这其实一部分是网友的功劳,一部分也是品牌方在推波助澜。
品牌为什么热衷于玩梗营销
会玩的品牌,不过是真会玩还是假会玩,谁还没有几个梗?
这些梗其实不光是被网友,也是被品牌本身所安然接受的。
比如说互联网大厂,每一个巨头都有自己的外号的外号,从腾讯的“鹅厂”、阿里的“猫厂”、京东的“狗厂”到网易的“猪厂”。
玩梗一方面可以让品牌形象更加亲民,让用户感觉更加亲切,而不是不通人情的冰冷冷的大公司的感觉。
另一方面,品牌借助玩梗,也能简单的制造话题。
其实梗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无所谓,正所谓在互联网时代,最可怕的不是有人骂你,最可怕的是没人关注你。
即使是负面的梗,随后品牌也可以通过巧妙的公关,将一些比较负面的梗,进行转化,通过自黑等方式,改善消费者对于品牌的看法。
比如最近一个案例,就是吴亦凡的大碗宽面梗,通过吴亦凡的主动自黑,成功使得很多人对吴亦凡黑转粉。
但无论是褒是贬,可以肯定的是有流量的梗,可以很轻松的为品牌创造可观的流量。
品牌的梗可以为冰冷的品牌建立有血有肉的形象,把硬广变成与用户情感化的连接。
可以说品牌玩的梗就是一个长久的广告,并且是不花成本或者说是低成本的,可以让用户常玩常新。
在当下这个流量至上时代,还是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谈资,这是避免社交尴尬,以及获取用户认同感的重要方式。
让消费者在眼花缭乱的信息中找到某一个品牌,并最终被这个品牌圈粉,选择购买这个品牌的产品,变得日益困难。
由品牌梗衍生的新内容,足以成为观众茶余饭后的谈资,增强受众参与的兴趣。
现代社会急需的内容,就是社交货币。
就像kindle为自身产品创造新功能,在淘宝上打出“盖Kindle,面更香。
kindle盖泡面原本是用户自嘲的一个点,意思是好多人其实买kindle之后并没有用它来看多少书,反而是沦为了盖泡面的盖子。
而品牌方此次迎合消费者的梗,更是体现了品牌善于自黑,幽默有趣的形象。
有趣的品牌梗,就是现代人广泛流通的社交货币。
广告营销不能让受众觉得很无聊,这样受众就不会关注你的营销活动,而巧妙地玩梗就能让受众觉得很有趣,从而愿意主动参与进来,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广告营销的效果。
通过玩梗,还可以鼓励消费者主动为品牌创造一系列的ugc内容,从而丰富品牌资产和人格化品牌形象。
2、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4Ane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