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宗街开“嫁校”,本地人看了直皱眉:还我妈生潮宗街
一觉醒来,既复古又新潮的潮宗街,变成了新婚育文化街,还开了个“嫁校”,按说喜庆的事情大家看了都喜闻乐见,结果现在变成大伙看了都两眼一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咱们现在一起看看。
是这样的,最近不少网友分享了在潮宗街拍摄的图片,好好的历史文化街区开了个洋不洋土不土的“嫁校”,缀上了红绸彩缎,贴上了拜堂成亲的卡通小人儿,真新鲜。

网友表示:路过以为是鬼屋,还说这个密室逃脱只有一个主题,而且认错的还不止一位。

更有网友调侃:万圣节这么早就开始预热了啊。

先不说这种不中不洋的装置能不能体现朱红妆奁的中式浪漫,单单说这“嫁校”二字,就已经是看到就已经要皱眉头了。

我们知道,现在年轻人崇尚的婚恋观念与传统的“嫁娶式”婚姻有很大出入,更倾向于两个人组成一个小家,而不是什么“女性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进入对方的家庭”,这种创意放到年轻人出没的街区真的很违和。

除了这所闪烁着红光的“嫁校”,潮宗街里面布置的各种标语也受到了吐槽。
类似这种不痛不痒的“人在江湖,先嫁一步”,把结婚这件事儿说得轻飘飘的。

“我愿意做早餐”“我愿意带崽”。

还有“生三胎最牛”“做家务最牛”“带孩子最牛”“辅导作业最牛”……这些简单粗暴的标语,显然不能引发年轻人共鸣,在婚育方面,年轻人普遍更加慎重,会考虑更复杂的因素,思考更为长远的规划,绝非三言两语就会改变意志。不过,可能是因为收到了投诉,这些标语目前已经拆除。

看了网友分享的打卡指南,“嫁校”取自“驾校”的谐音,顾名思义,也设置了科目一至科目四的体验活动,包括婚育知识问答、甜蜜时刻留念、分娩体验、育儿体验,把婚育文化知识和现在比较流行的沉浸式体验活动、拍照打卡式传播结合在了一起。
怎么说呢,支持婚恋自由,倡导文明婚恋观念是顺应时代的积极立场,其实本身没有什么不好,剖开“嫁校”的思想框架,这些活动是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
但是,每个时代都有驱动着社会前行的思想风潮,我们必须承认代际思想鸿沟的存在。
做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在2024年以教化的姿态向年轻人输送关于“嫁”的观念,就如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和新青年们褒扬“贞节牌坊”一样,倒行逆施,注定不会得到满堂喝彩。
但话又说回来,这些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谁又能说得清楚呢,看完了让人伤脑筋的婚恋观,不如看看市场化经营主体,在分这块蛋糕时,做出了哪些选择?事先声明一下,下面的内容不是广告。
今年早些时候的白色情人节,我看到一篇挺有意思的帖子,说是喜茶的店门前排起了长队,数量超过民政局。而排队的顾客呢,其实是在等着和自己在《光与夜之恋》的纸片人男友领结婚证。

喜茶所营造的仪式感,不仅是把「光启市领证中心」搬到了定制主题门店,部分门店还推出了很有意思的员工服务,把浪漫的氛围做得足足的,这谁看了不迷糊呀?

看到这里,可别以为喜茶只搞什么跨次元的业务,从2022年的520开始推出”喜上加喜:领证免费喝喜茶“的活动开始,喜茶就在不断地深化”喜庆的日子,喝喜茶“的认知,除了在每一个与爱情相关的节日为消费者推出相关活动,还在形式上,把”喜证“和”联动民政局“的利器延续至今。
此外,喜茶还在热门城市铺开了喜宴团餐优惠业务,新人办婚宴团购喜茶可以享受团餐优惠,对应门店的店长还会提供1V1服务。真就是在婚庆的道路上做大做强了。

其实,不止喜茶,还有霸王茶姬、麦当劳、麻辣王子什么的,也不同程度地加入了婚庆这个赛道,这里就不再赘述。
关于什么是年轻人理想中的爱情,什么是年轻人乐于接受的婚礼,什么是年轻人崇尚的家庭关系,看起来,市场似乎更懂一些。
就像那些重复洗脑的硬广逐渐被厌弃一样,囿于单向灌输的宣传方式也不会被年轻人接受。
说到底,最重要的还是要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喜好,否则就很难创造出让人产生共鸣的创意内容。
2、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4Anet.com